日军先后三次大规模增兵,总兵力达到惊人的10万人,却始终无法突破19军将士的防线。
将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钢铁意志,让骄横的日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战事胶着之际,南京国民政府终于做出反应,派遣张治中率领第五军紧急驰援上海。
第五军与第十九路军并肩作战,在庙行,江湾等地展开激烈的拉锯战。
华夏军队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给日军造成重大伤亡,甚至迫使日军四度更换前线指挥官。
然而,日军很快调整战术,采取迂回包抄策略,从浏河方向登陆,企图切断华夏军队的后方补给线。
由于防线侧翼空虚,华夏军队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被迫于3月1日撤至嘉定,太仓一线。
3月3日,在国际的调停下,日军宣布停战。
5月5日,中日双方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这份丧权辱国的协定规定,华夏军队不得在上海及周边地区驻防,仅能保留少量保安队维持治安。
而日军则获得长期驻留上海的特权。
这一结果使淞沪抗战未能实现清除上海日军势力的战略目标,成为张治中心中永远的痛。
如今,当张治中再次率领中央军精锐重返上海时,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这不仅是一次军事防御,更是一次洗刷前耻的复仇之战。他深知,这一次,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守住上海,绝不能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1937年8月12日,上海局势剑拔弩张。
自1932年淞沪抗战后,日军在虹口租界及周边地区不断强化军事存在,不仅驻扎了2000余人的精锐部队。
还在虹口,杨树浦一带修筑了大量钢筋水泥碉堡,机枪阵地和地下掩体,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
日军还沿黄浦江一线部署重兵,炮兵阵地直指上海市区,其势力范围早已突破租界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