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担心过多地消耗自己的部队会影响到自己在山西的统治地位,因此,对于傅作义调动的部队数量控制得极为严格,允许其调动的部队少之又少。
这就使得傅作义在指挥作战时,能够直接掌控的兵力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七集团军的整体作战部署。
刘汝明,作为察哈尔的“地头蛇”,对张家口和南口两地的地形、地势等情况都十分熟悉。
这本应是他在抗战中的一大优势,但他却抱着日军不会扩大华夏战场的幻想。
在他看来,或许这场战争不会波及到自己的地盘太深,因此,他消极抗战的情绪逐渐滋生。
更让他担忧的是中央军的到来,他害怕中央军会借机抢夺自己在察哈尔的地盘。
这种狭隘的想法,使得他在军事行动中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配合,给整个第七集团军的协同作战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至于汤恩伯,他非常清楚南口在战略上的重要性,他下定决心要守好南口,守护住这一道重要的防线。
然而,以他前敌总指挥的身份,实际上只能指挥南口方面的守军。
在后勤保障和援兵调配方面,他却只能指望傅作义和刘汝明。
这种权力的受限,让他感到十分憋屈和无奈。
就这样,傅作义,刘汝明和汤恩伯这三个人被推到了台前,肩负起了守卫南口的重任。
但他们各怀心思,傅作义面临着兵力受限的困境,刘汝明消极抗战且担心地盘被夺,汤恩伯则权力受限且后勤援兵无保障。
而在这背后,还有南京统帅府和阎锡山之间的勾心斗角。
南京统帅府希望能够在华北地区有效地组织起抵抗力量,抵御日军的进攻。
而阎锡山则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地方利益,不愿意过多地消耗自己的部队。
这种上层之间的矛盾和利益纷争,进一步加剧了第七集团军内部的混乱和不稳定。
在各方势力如同乱麻般磕磕碰碰的复杂局面下,南口防线总算在日军进攻的炮火声中勉强完成了布置。
然而,这看似成型的防线背后,却隐藏着无数的隐患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