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粮仓工地离开后,夜色已沉。
车内光线不是很亮,包国维坐在后排,脱下军帽,半倚着座椅。
他从胸前口袋掏出那本随身的小笔记本,封面磨得发灰,纸页边角卷起。
他时而低头沙沙写着,时而停笔发怔,目光落在窗外一闪即逝的田埂与夜色里模糊的村屋轮廓上。
进郑州城时,城门上的大灯扫过大门前的汽车,灯光折射进车窗,那本翻得发黄的小册子上,第一页的字依稀可见
“立宪三十一年,1942,大饥。”
……
抵达市内已是晚上八点过。车队径直驶入城南商区的安和街口。
那里原是郑城最早的商业地区,如今则是豫东联合商会的本部所在。
从外表看,它不过是座装潢气派的大家宅院,石门厚重,影壁笔正,一对石狮蹲在檐下。
这也是为了防止被日军航空队视为有价值的轰炸对象。
可门口执勤的几个便衣青年,眼神却和普通仆从截然不同。
他们站得笔挺,腰间鼓起,是藏枪的鼓包。
远远望见军车驶来,早有人辨出车牌,悄然转身入内通报。
待车辆停稳,警卫长赵锦先行下车,在门前目光一扫,才点头示意放行。
包国维刚一迈下车,门口原本站得懒洋洋的两名门卫立刻挺直了腰,恭恭敬敬地躬身行礼。
里面人也动了。
不多时,一身丝绸短袍、脚蹬云履的安牧霖快步走出影壁门,身后跟着一位身姿颀长、穿浅色洋装的年轻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