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宽三丈,深一丈八,南起茶棚口,北至荒岭寺,全线一百四十余里。
沿线所有祠堂、庙宇、路神龛、祖坟屋、废旧水车,全拆。
甚至连还算完好的民房也没能幸免,只要地势合适、砖头结实,就被立即标记——“征作军用”。
汤恩波的部队开到哪里,哪里就得立即腾出地皮,修建军营、营房、弹药仓库、战地剧院。
而用于建设的劳力和物资,砖取墙,木拆梁,青石做地基,所有一线所需建材,全都就地征收、无偿征。
老百姓形容得最直白:“连家里柴火都给扒走了,谁敢说话?”
坊间甚至传出一句话,传得颇广:
“汤恩波要盖房子,连龙王宫都得拔掉。”
这话虽不中听,却没人敢反驳。因为那年十一月,有一个叫观水村的地方,被整村迁出,
只因村口有块青砖夯实的龙王庙,正好在“剧场工程”预定位置上。
庙被拆了,砖被拉走垫台基,连龙王的石碑都被锤碎填沟。
百姓跑去求情,镇上的警备长官只是冷冷地答:“打不赢仗,谁都活不了,活不了,求神有用?”
没人再说话。
南边的三十三集团军还在螺山一线挖沟筑壕,征地拆庙,营房盖得像滚雪球一样往前推。
而在豫东,第三绥靖区则进入了另一种节奏。
在包国维的主导下,郑城以东的十数处大型粮仓陆续封顶,
一批批粮食从关中、鄂省,甚至从东南亚绕道港城、鲁省转运而来,再经水路、铁路、公路三线并举,昼夜押运入库。
沿途布设岗哨,宪兵、警卫、铁路守备队联防值守,几乎到了“过一车粮,核查三次”的程度。
第十一军宪兵处、后勤处、第三绥署民政处联合监督粮食入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