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是陆军军械署的中层合同审计员,
有时是众议院军事委员会的研究预算专员,偶尔是某位州长秘书的弟弟开设的基金会,
也可能是白宫预算局在假期时主办的国防工业座谈会。
一笔笔合规的金钱,最后流向了预算、合同、法律、军区、舆论、工会的最深处。
凭借着多年在阿美莉卡埋下的美元攻势,雷神公司逐步撬开了战时军火市场的缝隙,订单开始稳定增长。
收益也随之扩大,成了包国维维系豫东建设的最主要资金来源。
但除去必要的流动资金与美元资本链条,包国维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积蓄”。
雷神公司的收益有相当部分直接转入包国维在花旗银行的账户中,后由花旗银行沪上分行经理葛灵牵线,
将资金引入钱庄和商会的周转,最终流入第三绥靖区军务特别经费账户,随即被投向一条条看不见回报的建设项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基建本就是国家投入中最容易亏损的部分——回报周期长,效益不明确,养人无数。
除此之外,他手中还养着数万人的部队,全部为原模范师系统的直系部队,精挑细选、战力强悍,供给标准却远高于中央编制规定。
统一后勤、军饷加作战津贴、战功抚恤、弹药消耗和储备……甚至连肉食和军粮都比邻近部队多出一成。
靠着统帅部每月划拨的军费?根本不够塞牙缝。
但包国维知道,这笔账不能细算,也不能停,
打日本人、保家卫国虽是天经地义,可以用将士们的爱国热情来代替军费,
但是口号喊得震天响也得填饱肚子才是,更何况,保障后勤补给充足以及爱国精神教育这物质、精神双重BUFF的加持,
是包国维与日军作战而不落于下风的决胜宝典。
而就在日军正以高压手段扫荡沦陷区、强制收缴资源补充军队的同时,同盟政府也在拼死打通滇缅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