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AI艺术研讨会归来,“希望号”乘风破浪,在辽阔的海面上勇往直前。海风带着咸涩的气息,欢快地穿梭于甲板之上,似乎也在为我们在研讨会上的收获而欢呼雀跃。天边,落日的余晖将海面染成了橙红色,如同一幅壮丽的油画,为我们的归程增添了一抹诗意。然而,我们的心情却并未完全沉浸在这美景之中,资金短缺的阴影依然如影随形,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但研讨会上结识的新伙伴,却如同黑暗中的点点繁星,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让我们对未来的合作拓展充满了期待。
回到“希望号”的第二天清晨,阳光如金色的丝线般透过窗户,洒在会议室的桌面上。团队成员们围坐在一起,眼神中透露出疲惫后的坚毅。
“这次研讨会让我们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伙伴,这是推动AI艺术发展的绝佳机会,我们一定要好好把握。”我看着大家,坚定地说道。
“没错,尤其是和那个来自欧洲的‘数字梦境’团队,他们在AI交互艺术方面的理念和我们很契合,或许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苏瑶一边说着,一边在本子上快速记录着。
“还有来自亚洲的‘创艺联盟’,他们在传统艺术数字化保护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方法,应用到我们的AI艺术创作中。”林宇补充道,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然而,合作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当我们与“数字梦境”团队首次进行视频会议,商讨具体合作方案时,就遭遇了理念上的分歧。
“我们认为,AI交互艺术应该更注重观众的即时反馈,通过实时捕捉观众的情绪和行为,让作品做出相应的变化,增强互动性。”“数字梦境”团队的负责人马克,一位留着络腮胡的中年男子,在视频中自信满满地说道。
“但我们觉得,在追求互动性的同时,不能忽视作品本身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内涵。我们希望通过AI引导观众进入一个深度的情感体验空间,而不仅仅是表面的互动。”我回应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坚持。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视频画面中的马克微微皱眉,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解。
“可是,如果没有强烈的即时互动,观众很难长时间保持对作品的关注度。毕竟现在的观众习惯了快节奏的互动体验。”马克反驳道。
“但艺术不是简单的娱乐,我们要让观众在互动中真正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情感的共鸣,这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引导。”林宇也加入了争论。
就在气氛愈发紧张之时,苏瑶轻轻咳嗽了一声,打破了僵局。
“我觉得大家的想法都有道理。或许我们可以尝试找到一个平衡点,先通过一些即时互动元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然后逐步引导他们进入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苏瑶微笑着说道,眼神在双方之间流转。
马克和团队成员们听了苏瑶的提议,陷入了沉思。片刻后,马克点了点头。
“这是个不错的思路,我们可以先做一些小样测试,看看效果如何。”马克说道,脸上的表情也缓和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