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瑜微微点头致意,礼貌地说:“谢谢你的建议。”
小村谅辉教授又愣了一下。
裴瑜没有入乡随俗,见谁都来个日式鞠躬。
可是她的日语又说得非常地道,语音语调完全没有外国人的痕迹,听起来就是个土生土长的日本人。
小村谅辉教授推了推眼镜,试探性地问道:“看你的气质和说话方式,应该是在欧美留学过吧?现在不少日本学生都去美利坚深造,回来后变得比较有个性,不太拘泥于传统的礼节,和你的气质很像。”
“我确实接触过不同的文化环境。不过我没有在欧美留学过,而且我不是日本人,我是华国人。”
小村谅辉教授更加困惑了:“你的日语说得真好。那你一定在日本生活过很长时间吧?还是说你的家人有日本背景?”
裴瑜又摇了摇头:“这是我第一次来日本,我也没有什么日本血统的家人。”
南亮进插话道:“她单纯是因为语言天赋很强,不仅日语说得好,英语也很流利。”
“难怪,难怪。”小村谅辉教授表现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原来是个语言天才啊,那就解释得通了。”
过了一会儿,小村谅辉教授转身跟别人说话去了。
做科研讲究connection(维护关系),也就是多参加会议认识一些人。
虽然南亮进教授和小村谅辉教授他们刚才的交流没什么营养,但这在学术界的各大会议上是必不可少的流程。
甚至还可以说,不少研究生和博士没有进入主会场的资格,之所以还要千里迢迢地跟着导师跑来参加线下会议,就是为了在其他同一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面前混个眼熟。
有些日本博士平均一年要开6~8次国内外的国际会议,每次会议都是讲自己的工作,加上一些最新的进展,差不多3~5次会议的内容就会被整理成一篇论文。
至于华国,主要是86年的物质条件不允许频繁出国,所以像裴瑜这样可以飞到日本参会的学生还是极个别人,等到华国经济快速崛起之后,华国学生们出国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也会成为名校生的常事。
这些知名学者,很可能就是自己以后的论文编辑和潜在的审稿人。预先讲过交流了之后,编辑和审稿人已经提前把问题提过了,会提高自己文章接受的概率。
这一点对于想发顶刊的人来说特别重要。把有价值的想法写出来很重要,把文章发表到一个更好的平台上,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