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界的学术会议和苏超足球联赛这类大型活动不一样,不是围观的人越多越好。就算是全球性的重要学术会议,一般情况下只需要三五十人参加就够了。
哪怕经济学研究者数量庞大,会议规模也不会无限扩大。经济学学术会议一般是根据会场能坐多少人,来决定实际能参加的人数,但报名的时候不限制人数。
举个例子,一场国际经济学会议可能有5000人报名,但如果主会场只能坐下250人,主办方就会从报名的学者中挑出250人来参加第一场报告会。后面的第二场、第三场甚至第四场报告会,通常就是谁先到谁先听,不提前筛选了。
学术报告会的根本目的是分享研究成果,其实只要有一两百人来听,就已经能起到很好的传播作用了。开会前学者们早就拿到会议资料自己研究过了,光看材料和去现场听其实效果差不多。
真正值得去现场的原因,主要是能当面讨论和提问。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学者或者研究生、博士生们自己水平不够,这种当面交流的机会其实也派不上多大用场。
会议主办方并没有动力为了多塞人而专门去找能坐很多人的大会场。要是主办方硬要租个超大的会场,除了开幕式能用一下,其他时候基本都空着。这对主办方来说纯粹是浪费钱。
此时裴瑜前面放着几台电视,八零年代的屏幕不算很大,画面也很难称得上清晰。
“请问这里有人吗?”一个年轻男子指着裴瑜旁边的座位。
“没有,请坐。”
“谢谢。我是京都大学的研究生,叫羽生泉也。”
“北京大学,裴瑜。”
“华国人?我还是第一次在会议上见到北大的学生。”
“对。”
“你的日语说得真好。”
刚才一路走来,裴瑜不知道因为日语好被多少人夸过,此刻心里对此毫无波动,只是淡然地回了一句:“谢谢夸奖。”
电视屏幕上,主厅的会议开始了。羽生泉也没再说话。主持人介绍完开幕辞后,第一个演讲者上台了。
“今天的主题是‘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与机遇’……”
裴瑜认真听着,电视的声音有些模糊,但基本内容还是能听清楚的。
电视上,此次的“国际经济学与金融会议”,能入围主厅的都是日本和国外各大高校有影响力的教授们或者业界大佬,他们会在主厅或听或亲自做主题演讲,被他们带来蹭会议的人则正坐在裴瑜身旁,在副厅看电视直播。电视虽然比不上后世的投影仪方便,但这种直播模式在86年已经极为先进了。
会议安排是这样的,除了第一场主报告外,后面的报告经常是同时开好几场。这种情况下,最受关注的主会场报告,只有少数大牛学者才有资格讲,相当于吸走了所有流量的超级大网红,其他分会场的报告就留不下多少观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