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庭农科记
紫霄宫的玉露在晨光中滴落,玉皇大帝张兴东指尖捻着的稻穗却沉甸甸地压手。这是瑶池新收的仙稻,颗粒饱满如珠,可产量却比三千年前景象差了近半。案头的《三界农产簿》上,凡间的“杂交水稻”亩产数字红得刺眼,旁边还标注着“耐盐碱品种已在沙漠试种成功”。
“陛下,”太白金星捧着拂尘躬身道,“昨日土地神奏报,凡间用‘无人机’播种,一日能种百亩,比仙童们用仙法洒种还快三倍。还有那‘智能温室’,寒冬腊月能长出西瓜,甜度比瑶池的仙瓜还高两成。”
张兴东望向殿外,云海深处隐约可见凡间农田的景象。他想起昨日在乾坤镜中所见:黑土地上,巨大的铁家伙(后来才知叫“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的稻浪里穿梭,粮仓里的谷物堆积如山,农人们脸上的笑容比蟠桃宴上的仙娥还灿烂。而天庭的瑶池,至今还靠仙娥们用玉瓢浇水,靠风仙手动调风,稍有差池便减产。
“朕要去凡间看看。”他周身的帝气悄然收敛,化作一身灰布布衣,腰间的玉带换成了装着种子的布囊,“看看这‘科技兴农’,究竟有何门道。”
太白金星急道:“陛下三思!农耕当循天时,怎能学凡间的机巧?仙稻要吸日月精华,哪能靠铁家伙催生?”
“若天时不变,人却守旧,那便是刻舟求剑。”张兴东掂了掂布囊里的种子,“就说朕去凡间体察农情,一应事务由你暂代。”
话音未落,他已化作一道清风坠向凡间,落在华北平原的“科创农场”地头。
正是秋收时节,田野里却不见想象中的忙碌。几个穿着白大褂的人站在田埂上,对着平板指指点点,远处的“收割机”正自动驾驶,金色的稻穗被吞进去,转眼吐出饱满的谷粒,秸秆则被粉碎还田,连炊烟都没升起一缕。
“老先生,您是来参观的吗?”
清脆的声音自身后响起,张兴东转身,见是位戴草帽的姑娘,裤脚沾着泥土,手里拿着个像温度计的东西,正往稻穗上插。她胸前的工牌写着“王晓晓 农业技术员”,晒黑的脸上嵌着双亮闪闪的眼睛。
“路过此地,见这田里光景奇特,特来请教。”张兴东目光落在那台自动收割机上,“这铁家伙,不用人管也能干活?”
“这是‘智能收割机’,靠卫星定位和传感器工作。”王晓晓笑着扬了扬手里的“温度计”(后来才知叫“作物长势监测仪”),“它能测稻穗的成熟度,只收熟透的,不熟的留着再长几天。那边还有‘无人播种机’‘智能灌溉系统’,一个人能管一千亩地。”
她引着张兴东走进农场的“智慧大棚”,里面的景象让见惯仙家法宝的张兴东也暗暗心惊:番茄长在半空中的架子上,根须泡在透明的营养液里,墙上的屏幕显示着光照、湿度、养分含量,数值跳动间,头顶的灯光明暗自动调节。
“这些菜不用土也能长?”张兴东抚摸着挂满枝头的黄瓜,上面还挂着晶莹的水珠。
“这是‘无土栽培’,用营养液代替土壤,干净又高产。”王晓晓摘下一个小番茄递给他,“您尝尝,这品种叫‘蜜光’,我们用基因技术改良过,又甜又抗病虫害,比普通番茄产量高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