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被选中的工人比平时更加认真,生怕在学习期间出什么差错。而其他工人看到有同事有机会升职,工作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了。
"看来这个内部培养的想法不错。"刘万山在巡视车间时对李向阳说道,"整个工厂的氛围都变好了。"
李向阳点了点头,但心中也有担忧:"关键是要把握好度,不能让竞争变成内耗。"
一个月后的一天下午,生产车间突然传来争吵声。
李向阳听到动静,立即赶到现场。原来是张建军在学习生产管理时,发现了一个老工人的操作不规范,提出了纠正意见,结果引起了对方的不满。
"小张,你才学了几天就来教我?"老工人师傅脸色涨红,"我做这个工序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张建军也有些激动:"李师傅,我不是要教您,只是觉得这样操作可能会影响质量。"
李向阳没有立即表态,而是仔细观察了一下争议的操作环节。
确实,李师傅的操作虽然熟练,但与标准作业程序有些偏差。这种偏差在经验丰富的老工人手里可能不会出问题,但如果新工人模仿,就很容易产生质量隐患。
"李师傅,张建军说得有道理。"李向阳开口了,但语气很平和,"不过建军,你提意见的方式可以再婉转一些。"
他转向围观的工人们:"大家都是为了把产品做好,没必要因为这点事情伤和气。李师傅,您的经验很宝贵,但标准化操作也很重要。建军,你要向李师傅学习经验,同时也要坚持按标准执行。"
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双方都下了台阶,争执很快平息了。
但李向阳知道,这只是个开始。随着管理制度的完善和人员结构的变化,类似的摩擦还会继续出现。
晚上,李向阳把张建军叫到办公室。
"今天的事情,你觉得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李向阳没有批评,而是启发式地问道。
张建军想了想:"我觉得我说话太直了,没有考虑到李师傅的感受。"
"对,管理不只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问题。"李向阳点了点头,"特别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要学会换位思考。"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李师傅是老员工,有丰富的经验,你要尊重他。但同时,标准化操作确实很重要,这关系到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