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的清晨,方稷都是最早站在实验室的超净工作台前。
他戴上无菌手套,小心翼翼地将戈壁野生小麦的种子放入基因测序仪。屏幕上立即跳出一串串复杂的碱基序列——这是生命的密码,蕴藏着这种神奇小麦的全部秘密。
"这简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方稷喃喃道,"如果我们能分离出这段基因,或许可以培育出适应任何恶劣环境的小麦品种。"
筱炽在一旁调试水培系统,插话道:"但常规杂交育种至少需要五年才能稳定性状,王教授给的期限只有三个月。"
方稷沉思片刻:"用基因编辑技术!既然我们已经定位到关键基因,可以直接用CRISPR进行精准编辑,跳过漫长的杂交过程。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先做出原型品种,后续的合规问题再解决。"
经过不断地尝试,方稷带着第一批基因编辑的麦苗来到基地外围的试验田。这片沙地经过简单改良,模拟戈壁滩的原始环境,四周用矮灌木围成简易的防风带。
"直接种在沙子里?不添加营养剂?"筱炽蹲在地上,手指捻着干燥的沙粒,语气里满是怀疑。
方稷正专注地调整着栽种间距:"就是要测试它的极限。"他用小铲子挖出一个浅坑,小心翼翼地将一株麦苗埋入沙土,"如果连这种条件都能生长,那我们的研究就成功了。"
烈日当空,热浪让远处的景象都扭曲起来。方稷的衬衫后背很快被汗水浸透,紧贴在皮肤上,但他浑然不觉,全神贯注地记录每一株麦苗的种植位置和初始状态。
"哟,方教授亲自下地啊?"一个带着浓重西北口音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方稷回头,看见土壤改良组的孙组长带着几个年轻人走了过来,手里还拿着测量仪器。
"陈组长,你们怎么来了?"方稷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听说你们今天移栽,过来看看热闹。"孙组长蹲下身,好奇地拨弄着一株麦苗的根部。
筱炽看着孙组长他们来了,自动退到了一边:"孙组长,你们做的那个土壤粘合剂怎么样了?"
"别提了,"孙组长仰头灌了口水,"上周试验了很多次,基本都没有靠谱的。"
方稷正要回答,突然听见一阵脚步声。水培组的陈岚带着她的助手走了过来。
"方教授,正好遇到你。"陈岚推了推眼镜,"我们刚做完水培对比实验,发现这些野生小麦在缺氮条件下的表现太惊人了,居然能通过根系共生菌获取氮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