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 > 国宝的文明密码 > 第2章 巫山人化石:改写人类起源史的东方曙猿(第2页)

第2章 巫山人化石:改写人类起源史的东方曙猿(第2页)

2023年启动的第五次发掘采用了三维扫描、古DNA分析等现代技术,在30平方米的范围内获取了大量石制品和地层信息。尽管尚未发现新的人类化石,但精细化的发掘为破解"巫山人是人还是猿"的谜题提供了新线索。

(二)学术争议的漩涡

巫山人化石自发现之日起就争议不断。反对者指出,仅有下颌骨和牙齿的化石材料过于单薄,且牙齿形态具有原始特征,可能属于古猿类。支持者则强调,遗址中出土的上千件石制品和独特的埋藏现象,足以证明这里存在古人类活动。

黄万波提出的"脑容量标准"成为争论焦点:若能找到头盖骨碎片,通过复原计算脑容量,高于500毫升即可确认为人类。这一标准在学术界引发激烈讨论,也促使考古队在第五次发掘中重点寻找头盖骨化石。

四、改写人类演化史的密码

(一)挑战传统理论的发现

在巫山人化石出土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亚洲最早的人类是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巫山人的出现将这一纪录提前了30万年,直接动摇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单一起源学说。多地区起源论的支持者认为,巫山人化石为东亚独立演化提供了实证,而非洲起源论者则要求更多化石证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石制品的文明印记

龙骨坡出土的石制品包括砍砸器、尖状器、原型手斧等,类型丰富且加工精细。这些工具与非洲同期的奥杜威文化石器有相似之处,但也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巫山人使用的砸击石锤,可能是为了敲开坚果或骨髓,反映出对当地资源的适应策略。

更重要的是,石制品的分布规律揭示了巫山人的活动模式。在遗址的不同地层中,石制品与动物骨骼的组合差异显着,暗示着古人类根据季节和资源变化调整生存策略。这种行为灵活性是人类演化的重要标志。

(三)长江文明的源头活水

巫山人化石的发现,将长江流域的人类活动史推向200万年前,使其与黄河流域共同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龙骨坡遗址所在的三峡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古人类迁徙和演化的天然走廊。后续在重庆玉米洞、奉节兴隆洞等地的发现,进一步构建起长江流域从200万年前到1万年前的完整人类演化序列。

这种连续性在全球范围内都极为罕见。正如魏光飚教授所言:"长江三峡是露天的自然博物馆,其森林、河流与灌丛相嵌的生态环境,为研究远古人类起源提供了绝佳样本。"

在重庆三峡博物馆的展柜前,观众常常驻足凝视巫山人化石。这块看似普通的骨头,实则是打开人类演化之门的钥匙。它见证了长江三峡从内陆盆地到高山峡谷的沧桑巨变,记录了古人类在恶劣环境中求生存的智慧。尽管"巫山人是人还是猿"的争论仍在继续,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已成为探索人类起源的重要里程碑。每一道化石裂纹都是岁月的密码,每一件石制品都是文明的印记,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跨越两百万年的生命故事。当我们凝视这些远古遗存时,看到的不仅是祖先的模样,更是人类在漫长进化历程中永不磨灭的探索精神。

喜欢国宝的文明密码请大家收藏:()国宝的文明密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