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立刻杀海瑞,只是把他关进诏狱。狱卒知道海瑞是“骂皇帝”进来的,觉得他肯定活不成,故意刁难他,给馊饭吃,让他睡潮湿的草堆。海瑞却不在乎,馊饭照吃,草堆照睡。
有次,负责审案的刑部尚书黄光升来提审他,问:“海瑞,你骂皇上,可知罪?”海瑞昂着头:“我若有罪,也是‘为君父分忧’的罪。陛下沉迷修道,百姓受苦,我身为臣子,不能不说。”黄光升叹了口气——他也觉得海瑞说得对,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只能按“大不敬”的罪名判了死刑,报给嘉靖帝批。
可奏折递上去,迟迟没动静。原来嘉靖帝把《治安疏》留在案头,看了一遍又一遍,有时气得骂“海瑞无理”,有时又自言自语:“他说的,也有些道理。”有天夜里,他还跟黄锦说:“海瑞这个人,是忠臣,就是太迂直了。”
就这样,海瑞在牢里待了十个月,死刑迟迟没批。狱卒们都觉得奇怪,说:“这海大人命真大,骂了皇上还能活。”海瑞自己却很平静,每天该吃吃,该睡睡,还跟狱卒借《大明律》来看,说“就算死,也得知道自己是被哪条律例处死的”。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嘉靖帝驾崩了。消息传到诏狱时,海瑞正在吃饭,牢卒跑进来,兴奋地喊:“海大人,皇上驾崩了!您有救了!”海瑞先是一愣,接着“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哭得撕心裂肺,把吃进去的饭都吐了出来。
旁边的人不解:“皇上把您关了这么久,您怎么还哭?”海瑞抹着眼泪说:“他再不好,也是君父啊!我骂他,是盼他变好,不是盼他死……”这一哭,哭得肝胆俱裂,连见惯了生死的老狱卒都红了眼眶。
果然,没过几天,新继位的隆庆帝下旨:释放海瑞,官复原职。走出诏狱那天,阳光刺眼,海瑞眯着眼睛,看着街上的行人,恍如隔世。有百姓认出他,喊“海青天”,一下子围过来好多人,说:“您骂皇上,是为了我们啊!”
后来,海瑞被提拔为应天巡抚,到苏州上任时,百姓们自发在路边搭彩棚,十里八乡的人都来看“敢骂皇帝的海大人”。当地的豪强地主却吓得够呛,有个大官僚徐阶,赶紧把多占的土地退了一部分,说“别让海大人抓住把柄”。
虽说经历了生死考验,可海瑞的犟脾气一点没变。他在应天推行“一条鞭法”,清退豪强土地,得罪了不少权贵。有人弹劾他“矫枉过正”,说他“连徐阶这样的老臣都不放过”。隆庆帝虽欣赏他的正直,却也觉得他“太刚易折”,把他调到南京任闲职。
晚年的海瑞,依旧穿着破旧的官袍,吃着粗茶淡饭。有次生病,朋友来看他,见他家里连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床上铺着粗布褥子,忍不住掉泪:“海大人,您当了一辈子官,怎么过得这么清苦?”海瑞笑了:“我是朝廷的官,又不是财神爷,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在南京去世,享年七十四岁。他死前,还在看关于江南税赋的奏折,桌上放着没吃完的粥。佥都御史王用汲(jí)来给他办丧事,发现他家里只有十几两银子,连丧葬费都不够,还是同僚们凑钱才把他安葬。
消息传到苏州,百姓们罢市三天,穿着孝服去江边送葬,船队长达百里。有人画了他的画像,供在祠堂里,说:“海大人心里装着我们百姓啊!”
《治安疏》后来被收录进《海瑞集》,成了千古名篇。这篇奏折最厉害的地方,不是骂得多狠,而是骂得有理有据——它不像一般的谏书那样拐弯抹角,而是直戳嘉靖帝的痛处,却又给出了解决办法,说“只要陛下改过,天下就能变好”。这种“骂是爱”的忠谏,让后世无数文人佩服。
清代的学者赵翼说:“海瑞之谏,言人所不敢言,虽死何憾!”
有个民间传说,说海瑞死后,到了阴间,阎王爷见了他,赶紧起身相迎:“海大人,您在阳间敢骂天子,在阴间也敢骂我吧?”海瑞说:“只要您秉公断案,我为何要骂?若您不公,我照样敢说!”阎王爷哈哈大笑:“难怪玉皇大帝都夸您‘宋包公,明海瑞’,真是铁骨铮铮!”
其实,海瑞的可贵,不在于他敢骂皇帝,而在于他敢坚持“是非”。在那个“多磕头,少说话”的官场,他像一根标杆,告诉人们:官员只要心里装着百姓,就能留名青史。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