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刀,开始示范:"看,普通草鞋容易磨脚,我们可以在关键部位加厚;鞋底容易烂,可以多层叠加;还可以编些花纹,让鞋子看起来更精致..."
女人们渐渐被他的想法吸引,围坐在一起讨论起来。林乔的母亲——一个瘦小但精神矍铄的老太太突然拍手道:"我记得乔儿他爹年轻时编过一种'千层底'草鞋,特别耐穿!"
"对!"林乔眼睛一亮,"我们可以结合爹的方法,编出既舒适又耐穿的草鞋。明天开始,不参与劳役的人就去江边收割芦苇,咱们试试看!"
第二天,当男人们去江堤上工时,妇女和老人孩子们就开始了编织工作。林乔特意让妹妹林萱留在窑场指导——她手最巧,出嫁前就是村里有名的绣娘。
傍晚,当男人们带着挣来的粮食回来时,窑场里已经摆了几十双各式草鞋。林乔拿起一双仔细检查——鞋底厚实,鞋面编织细密,还巧妙地加入了防滑纹路。
"这比城里卖的普通草鞋强多了!"王大山试穿了一双,惊喜地说,"穿着舒服还不硌脚!"
林乔满意地点点头,"明天我带几双去城里试试水。如果卖得好,咱们就多编些。"
次日一早,林乔背着一捆精心挑选的草鞋进了城。青山县城比他想象的繁华——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行人熙熙攘攘,丝毫看不出灾年的迹象。
他选在集市入口处摆了个小摊,将草鞋一字排开。起初无人问津,直到中午时分,一个穿着体面的中年男子在他的摊前停下。
"这草鞋怎么卖?"男子拿起一双端详着。
"五文钱一双。"林乔报了个比普通草鞋略高的价格。
男子挑了挑眉,"比别家贵啊。"
"您摸摸这鞋底,"林乔不慌不忙地拿起另一双,"三层加厚,穿半年都不会磨破。鞋面用软芦编织,不磨脚。算下来比买那些便宜但不耐穿的更划算。"
男子试了试,果然舒适,当即买了三双。有了第一个顾客,很快引来其他人围观。不到两个时辰,林乔带来的三十双草鞋销售一空,怀里揣着一百五十文钱——这是逃荒以来他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收入。
回窑场的路上,林乔用部分钱买了盐、针线和一小袋白面。当他把这些东西和剩下的钱摆在族人面前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这...这么多?"林小河结结巴巴地说。
林乔笑着点头,"这只是开始。明天我们带更多去卖,还可以编些席子、篮子,扩大品种。"
就这样,林家众人白天一部分人去江堤做工,一部分人编织;傍晚男人们带回粮食,女人们则展示当天的编织成果。林乔几乎每天都进城卖货,渐渐摸清了市场行情,也结识了几个固定客户。
半个月后,当县丞来视察流民安置情况时,惊讶地发现这群"乞丐"不仅生活有序,还搭建了新的草棚,修葺了旧窑洞,孩子们脸上也有了血色。
"不错,不错。"县丞捻着胡须点头,"林乔啊,你们比本官预想的要勤勉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