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天起,我白天在县学教书,晚上回来教你们。"他认真地说,"要想在这里真正立足,咱们林家必须多出几个读书人。"
几个年轻人面面相觑。王大山挠挠头,"乔哥儿,我都二十多了,现在读书是不是太晚了?"
"不晚。"林乔坚定地说,"识字明理,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你们学会了,再教给孩子们,一代代传下去。"
看着他们似懂非懂的样子,林乔从怀中掏出几本简陋的册子——这是他这些天晚上熬夜用芦苇纸做的识字本。
"先从《千字文》开始,每天认十个字。"
就这样,林家的"夜校"悄然开课了。而林乔的教学生涯,也出乎意料地顺利。
县学的蒙童们很快喜欢上了这位新先生。与那些只会死记硬背的老学究不同,林乔的教学生动有趣。他编儿歌帮孩子记字,讲故事来解释典故,甚至用树枝在地上画图辅助教学。一个月后,学生的识字量明显提高,连最调皮的孩子也能背出大半本《三字经》了。
张明远暗中观察了几次课后,彻底放下了心。试用期满那天,他不仅正式录用了林乔,还将月俸提高到一两二钱。
"林先生,你虽无功名,但教学有方。"老教谕难得地露出微笑,"下个月县里乡绅们要考察义塾,你好好准备。"
这是个重要的信号——如果能得到乡绅们的认可,林家在青山县的地位将更加稳固。
与此同时,林家的编织生意也在扩展。在与渔村和解后,林乔提出了一个互利的新方案:林家妇女帮渔村修补渔网,渔村则以低价卖给林家鲜鱼。
"哥,这么多鱼,吃不完会坏的。"当林乔第一次带回十几条大鱼时,林萱担忧地说。
林乔笑了,"谁说都要现在吃了?可以做成鱼干啊。"
在007的指导下,林乔教会了族人制作鱼干的方法。他们将鱼剖开洗净,用盐腌制后挂在芦苇架上晾晒。不出三日,鲜鱼就变成了能长期保存的鱼干。
"这鱼干比鲜鱼轻便,能卖到更远的地方。"林乔对妹妹说,"萱儿,我想把这生意交给你打理。"
林萱惊讶地瞪大眼睛,"我?可我一个妇道人家..."
"你手巧心细,算账也比大锤哥他们强。"林乔鼓励道,"再说,这主要是妇女们的活计,你管着正合适。"
于是,林家有了第二项产业——鱼干加工。林萱展现出惊人的管理才能,她将妇女们分成几组,有的负责清洗,有的负责腌制,有的负责晾晒,效率大大提高。晒好的鱼干一部分卖给隆昌号,一部分由王大山带到邻县去卖,利润比草鞋还高。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家的积蓄渐渐增多。林乔用第一个月的俸禄买了一套像样的文房四宝,剩下的钱全部交给堂叔保管——那是将来买地的基金。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利时,危机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