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比试后的第七天,一队官差敲响了林家的大门。为首的衙役恭敬地递上一份盖着知府大印的公文,请林乔即刻前往县衙接令。
林乔换上新做的藏青色长衫,骑马随官差进城。春风拂面,道路两旁的田野里,农人们正忙着春耕。与一年前相比,如今的林乔已不再是那个无根浮萍般的流民首领,而是知府钦点的"劝农使",肩负着改良全县农事的重任。
县衙大堂上,程知府一身官服,威严却不失亲切。见林乔进来,他竟起身相迎:"林劝农,不,现在该称林劝农使了!"
林乔连忙行礼:"学生不敢当。"
"当得起!"程知府拍拍他的肩,"你那套改良农法,本官已上书朝廷。皇上龙颜大悦,命在青山县先行试点,成功后再推广全国。"说着,他从案上取过一个小木匣,"这是你的劝农使印信,即日起,全县农事改良由你全权负责!"
林乔双手接过木匣,沉甸甸的,不仅是印信的重量,更是责任的份量。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方铜印和一块腰牌,上面刻着"青山县劝农使林乔"八个字。
"学生...下官定当竭尽全力。"林乔改口称"下官",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使命感。
程知府满意地点头:"本官已命各县选送聪慧青年,由你培训农事改良之法。另外,每月拨银二十两作为经费,你可自行招募助手。"
离开县衙时,林乔的腰杆不自觉地挺得更直了。那块劝农使腰牌挂在腰间,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街上行人见到,纷纷避让行礼——这小小的铜牌,代表着官府的认可和权威。
回到林家垦地,族人们看到印信,欢呼雀跃。林老四激动得老泪纵横:"咱们林家,终于熬出头了!"
当晚的族会上,林乔宣布了下一步计划:"推广农法不能只靠官府命令,必须让农户亲眼看到好处。我打算先在县东、西、南、北各选一处示范点,亲自指导,做出成效后再扩大范围。"
"需要多少人手?"赵大锤摩拳擦掌地问。
"每处示范点需两人常驻。"林乔环视众人,"大锤哥负责东片,大山负责西片,小河去南片,我亲自抓北片。其余人留守大本营,继续学堂和造纸坊的运作。"
就这样,林家的农业推广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头一个月,林乔几乎跑断了腿,走遍全县四个示范点,手把手教农户使用改良农具、规划水渠、科学施肥。007系统提供的精准数据和诊断建议,让他在解决各种农田问题时显得游刃有余,渐渐赢得了"神眼林劝农"的美誉。
然而,好景不长。第二个月初,当林乔来到北片示范村——离县城最远的靠山村时,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力。
"什么改良农法!祖宗传下的法子用了千百年,凭你个毛头小子说改就改?"一个须发皆白的老汉挡在田埂上,身后站着十几个同样面色不善的村民。
林乔认得这人,是靠山村最德高望重的陈老汉,村里大半人家都是他的子侄后辈。
"陈老伯,"林乔不慌不忙地拱手,"改良农法不是要推翻祖法,而是在祖法基础上优化。您看这水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