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说到一世为人的轮回的灵魂,我不得不提一笔“相面”,其实真正的“相面”不是看天庭、鼻子、脸型、痣等等,这些只是“形”,“形”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是主观行为(整容)亦或者客观问题会发生变化,能变化的皆是变量,将变量当成真理是完全错误的,真理是恒久的,是不会改变的。
真正的“相面”第一步也是在看“形”,当然我这里说的“形”不是上一段中写的天庭、鼻子等等,而是“神形”,如何看“神形”?我们以看脸为例,我们平常看一个人的脸,着眼点是从对方脸部的中间向外部扩散,简单说是从鼻子向外扩散。但看“神形”却是从外部向内集中。简单说着眼点首先在耳朵上,不脱离耳朵的同时着眼点向内集中,最后到鼻子上。
通过着眼点从耳朵向内集中,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有些人长得特别像马、有些人长得特别像驴、像狗、像猫、像狐狸、老鼠等等,不要怀疑,像特定动物的人皆是那个动物修得“灵”后转世为人的,因为“初次为人”,这一类人的灵魂中依旧会带点相应动物的习性,所以像老鼠的人性格和习气就像老鼠,像马的人性格和习气就像马……,这一类人初次为人,非大机缘是悟不得大道的。
好了,关于“相面”我暂时就写到这里,后文中写不写看我心情吧,毕竟“相面”这个学问如今除了找伴侣和徒弟之外,再没啥实际作用的。
补充一下啊,用我上述写的这种方式细细观察身边的人,你会看见不一样的一个世界,哈哈哈哈……
绕了这么一大圈,我现在写一下第一层的修道。
其实第一层的修道在《道德经》第十二章中写的清清楚楚了,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一段话其实正是修道的开始。
我们刚出生时,一切的行为都是出于生存的本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行为从生存的本能变成了各种“追求”,随着我们看见的越来越多,听到的越来越多……,我们的追求不断地在增长。
小时候的我们可能有了十块钱就感觉拥有了整个世界,长大后的我们即使拥有了好几百万,感觉依旧是不够的。小时候的我们受到老师的表扬后就会开心一整天,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发现值得让我们开心一整天的事情是越来越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因为追求的越来越多,造成了我们越来越忽略人和动物最大的一个不同——灵。
我们的眼睛被五色所迷,耳朵被五音所迷、口被五味所迷等等,这就造成了我们愈发增长的欲望控住住了我们的“灵”,使得我们的知觉越来越弱,灵魂越来越浑浊和沉重,最终的结果就是不得不再次“刷新”后入轮回。
不管佛家还是道家,真正的修行者会用各种方法避免被“虚妄”所迷,打坐、闭关、参禅、苦修等等,皆是为了避免被“虚妄”所迷,这些例如打坐、参禅等等的常规的修行方法适用于大部分人,因为这些方法比较安全,不会出现什么大的问题,但这些方法的弊端就是慢,甚至是一生都触碰不到“大道的边缘”。
姜爷爷和博舟的修行的方式可以说是另辟蹊径,从第一步的跳脱“虚妄”到最后的“跳脱轮回”可以说都是捷径,用这种捷径修行的结果要么是直指大道,要么是陷进轮回的边缘,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这种捷径的修行方式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起作用”,即使跳脱不了轮回,也能摸到大道丝丝的边缘,但弊端也很大,就拿第一层的“避免被虚妄所迷”的修行方式来讲,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整成精神病,这绝对不是我危言耸听,博人眼球的。
写到这我有点犹豫了,姜爷爷和博舟的修行方式到底该不该写?是完全写出来还是简单阉割一下再写?容我考虑一下吧。
再次说明一下啊,以上内容全是我为了小说效果胡编乱造的,切记不能当真。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切记切记!
喜欢医武江湖请大家收藏:()医武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