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状态比想象的好。"头发花白的马教授仔细检查后说,"但修复难度很大,需要专业团队和特殊材料。"
夏澜急切地问:"大概需要多少资金?"
马教授和同事交换了个眼神:"至少两百万,而且工期要延长三个月。"
这个数字让在场的村干部都倒吸一口凉气。老张小声说:"夏书记,咱们规划里给戏台修复的预算是五十万..."
夏澜咬了咬嘴唇,突然说:"马教授,如果我们把戏台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呢?"
马教授眼睛一亮:"那可以申请专项保护资金,但需要完整的申报材料,还要证明它的历史价值。"
"给我两周时间!"夏澜立即拍板,"这期间请先做临时性保护,防止壁画进一步损坏。"
接下来的日子,夏澜像上了发条一样。白天协调其他项目,晚上泡在县档案馆,查找关于古戏台的历史记载。她还走访村里所有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记录他们记忆中关于戏台的点点滴滴。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在县志中找到明确记载,证实这座戏台是当时江南地区罕见的"双檐歇山式"建筑,而且与一位着名的晚清戏曲家有关联。
第十天,当她抱着一摞资料再次出现在省文物局时,马教授都惊讶于她的效率:"小夏书记,你这劲头,不去考古真是可惜了!"
申报材料顺利提交,戏台成功列入省级文物保护预备名单,获得了一百八十万的专项修复资金。
"夏书记,你为啥对老房子这么上心?"回村的路上,司机老陈忍不住问。
夏澜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轻声说:"我奶奶是传统民居研究者,小时候常跟我说,这些老建筑是活的历史。如果为了发展就随意破坏,那我们就成了没有根的浮萍。"
转眼三个月过去,规划实施初见成效。古戏台修复完成,彩绘重现光彩;第一批十户民宿改造完毕,开始接待游客;体验式茶园迎来了首个旅行团。
这天清晨,夏澜正在村委会开会,王大山兴冲冲地跑进来:"夏书记!我家民宿昨晚住满了!那对上海来的夫妇说,我家桂花糕比城里的五星级酒店还好吃!"
夏澜笑着恭喜:"王叔,您现在是咱们村的传统文化讲解员了,以后会更忙的。"
老张递过一份报表:"夏书记,你看,上个月村集体收入突破了十万,是去年同期的五倍。"
正当大家欢欣鼓舞时,夏澜却皱起眉头:"张主任,我发现一个问题——游客主要集中在周末,平时入住率不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