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搓了搓粗糙的手掌,眼中闪过一丝光彩:"我爹临终前说过,咱这手艺是从光绪年间传下来的,有十二道秘诀...真要能传下去,好啊!"
当天下午,县文旅局的先遣小组就到了村里。夏澜带着他们走访茶园、参观茶坊、品尝"水浸茶",详细讲解青山村茶叶的历史渊源和工艺特色。
"夏书记,你们条件确实不错。"带队科长频频点头,"但省级非遗竞争激烈,光有历史不够,还得有特色和创新。"
夏澜早有准备:"我们的'水浸茶'就是最好的创新!传统工艺遇上自然灾害,意外创造出独特风味,这不正是'活态传承'的最好例证吗?"
她拿出手机,播放了小林刚剪辑好的短片——张德福老人讲述祖传制茶技艺,洪水后意外发现茶叶变异,科研团队介入研究,最终形成"古法+科技"的新模式。
科长看完视频,眼睛一亮:"这个角度好!我马上向局里汇报,争取邀请省非遗中心专家来看看。"
送走考察组,夏澜立即转向第二个目标——"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申报。这个称号不仅能带来50万元扶持资金,更重要的是品牌效应。
"王伟,申报视频不能走老套路。"夏澜在临时组建的"创客小组"会议上说,"我们要让评审专家身临其境地感受青山村的魅力。"
王伟灵机一动:"用VR技术怎么样?我同学在省城做虚拟现实开发,可以请他帮忙。"
"太棒了!"夏澜眼前一亮,"不仅要拍美景,更要展现创客生态——李婶的茶点作坊、小林的直播团队、张叔的茶艺传习所...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创客案例!"
三天后,省非遗中心的三位专家如约而至。夏澜特意安排张德福老人在古茶园现场演示采茶技巧。阳光下,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指在茶树枝叶间灵活舞动,口中还哼着祖传的采茶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采茶手法确实罕见!"非遗专家惊叹道,"拇指和食指呈鹤嘴状,只掐芽心,不伤叶脉,是标准的'古法雀舌采'!"
中午的品鉴会上,夏澜端出三种茶:按传统工艺制作的"青山云雾",灾后特产的"水浸茶",以及两者拼配的"青山复兴"。专家们细细品味,交换着赞许的目光。
"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非遗中心副主任由衷赞叹,"夏书记,你们不仅保存了古法,还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这正是非遗保护的精髓!"
送走专家团,夏澜又投入到"智慧旅游示范村"的申报中。这个项目技术要求高,竞争激烈,但她看中的是长远效益——一旦入选,村里的网络基础设施将全面升级,还能获得智能导游系统、数字化管理等先进工具。
"小林,你负责整理我们现有的数字化成果。"夏澜布置任务,"王伟,联系县里的5G基站建设规划;小李,去县图书馆查智慧旅游的先进案例。"
正当各项工作紧锣密鼓推进时,一个意外惊喜降临。省电视台决定以青山村为案例,制作一期《政策下乡》专题节目,展示基层如何对接国家政策。这对申报工作无疑是雪中送炭。
节目录制当天,夏澜带着摄制组走遍村里的每个角落。在茶园,张德福老人展示了祖传的"看天做茶"绝活——通过观察云层厚度和风向,判断最佳采摘时机;在民宿,李婶演示了如何将传统茶点与现代烘焙结合;在游客中心,王伟的VR茶艺体验系统让记者啧啧称奇...
节目播出后效果远超预期。省文旅厅官微转发点赞,省报跟进报道,青山村的知名度直线上升。更直接的效果是,县里特事特办,将青山村列为政策对接重点帮扶对象,派专人驻村指导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