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结束后,各项工作迅速启动。王伟负责对接省自行车协会,规划骑行路线;小林开发"茶文化体验"课程;李婶研究茶点创新;夏澜则亲自带队考察周边成功案例,学习产业融合经验。
一周后,首批试点项目上线。清晨六点,十五位来自市瑜伽协会的会员已经在茶园中央平台集合。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和袅袅茶香,他们在专业教练带领下开始了"茶香瑜伽"体验。活动结束后,每位参与者还获得了一杯特调的"瑜伽茶"和张德福老人亲手制作的茶点。
"太美妙了!"一位学员感叹,"在茶园中舒展身体,呼吸间都是茶香,这才是真正的身心放松!"
与此同时,王伟的骑行路线也通过了省协会认证。首批二十名骑行爱好者体验后,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大量美图,其中一张骑行者在茶山转弯处的背影照,被网友称为"最美骑行道"。
但最让夏澜惊喜的是"小小茶艺师"亲子项目的火爆。这个由小林设计的体验课程,让孩子们穿上特制的迷你茶服,学习基础茶艺,最后颁发"初级茶艺师"证书。周末场次一推出就被抢购一空,许多家长专程带孩子前来体验。
"夏书记,我家小宝回家后天天吵着要泡茶给我们喝!"一位妈妈在留言簿上写道,"这种传统文化体验,比玩手机强多了!"
产业融合的初步成功让夏澜信心倍增,但她清楚,这仅仅是开始。真正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特色品牌。
一个雨后的傍晚,夏澜在村委会接待了县中医院的专家团队。院长陈明是着名的中医养生专家,对青山村的茶疗潜力非常感兴趣。
"夏书记,你们村的老人普遍长寿,与常年饮茶有很大关系。"陈院长翻阅着村里的健康档案,"我想合作开发一套'茶疗养生'体系,将中医理论与茶文化结合。"
这正是夏澜期待的。双方很快达成协议:中医院提供专业指导,村里提供场地和茶叶,共同打造"青山茶疗"品牌。内容包括茶膳菜单、茶疗SPA、节气茶饮等系列产品。
"还有一个优势。"夏澜补充道,"我们村有七位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请他们分享'长寿茶经',这将是独一无二的资源!"
茶疗项目推出后,立刻吸引了城市亚健康人群。尤其是"三日茶疗静修"套餐,包含中医问诊、茶膳调理、茶园冥想等内容,虽然价格不菲,但预订已经排到三个月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产业融合的效应如同涟漪,不断扩大。李婶的茶点作坊接到了高端酒店的订单;张德福老人的"古法制茶体验课"被企业团建预定一空;连村里的老木匠也重操旧业,制作起精美的茶盒和茶具...
然而,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新问题。一个周末,夏澜发现骑行道上挤满了人,自行车、徒步者、摄影爱好者混杂在一起,既危险又影响体验。
"必须科学规划,分流客群。"当晚的会议上,夏澜提出了分区管理方案:将全村划分为"静修区"、"运动区"、"体验区"和"观光区",不同需求的游客引导至不同区域。
王伟提出异议:"这样会不会限制游客选择?有些人可能既想骑行又想体验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