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子,您这嗓子绝了!"小陈竖起大拇指,"AI学完肯定比真人还有味道!"
张德福难得地笑了:"我这把老骨头,还能赶上新潮哩!"
半个月后,茶园智能导览系统上线测试。夏澜邀请了十位不同年龄段的游客体验。扫码后,手机屏幕上跳出虚拟的"茶农老张",用带着乡音的声音说:"欢迎来到青山茶园,老汉我种了六十年茶..."
令人惊喜的是,游客反馈远超预期。一位年轻女孩在留言簿上写道:"虚拟茶农太可爱了!讲解专业又有趣,我还特意去拜访了真实的张爷爷,对比着听更有意思!"
试点成功让村民们对科技的态度开始转变。夏澜趁热打铁,推出了第二批升级计划:VR古法制茶体验、游客偏好分析系统、智能调度平台。
王伟负责的VR项目进展最快。他在省城技术团队帮助下,复原了百年前的青山村场景——古老的木质茶坊、柴火铁锅、穿着粗布衣的茶农...戴上VR眼镜,游客能"亲身参与"从采摘到炒制的全过程。
"这会不会太假了?"小林有些担忧,"游客来农村不就为了真实体验吗?"
夏澜早有考虑:"不是替代,而是补充。游客可以先在VR里学习基础,再去实地体验,理解会更深刻。"
她安排张德福老人第一个试用。老人戴上眼镜,手在空中虚抓了几下,突然浑身一震:"这...这是我爷爷的茶坊!连墙角那个缺口的茶篓都一模一样!"
老人摘下眼镜时,眼眶已经湿润:"我十岁那年,就是站在这个位置,看我爷爷炒茶..."
这一幕深深打动了在场所有人。夏澜知道,科技的价值不在于炫酷,而在于连接过去与现在。
与此同时,小林团队的游客分析系统也初具雏形。他们收集了三千份游客问卷和消费数据,识别出七类主要客群:亲子家庭、养生中老年、摄影爱好者、文化研学团、年轻打卡族、深度体验者和商务会奖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数据太有用了!"小林兴奋地展示分析图,"比如亲子家庭最爱李婶的茶点坊,但抱怨没有儿童专区;摄影爱好者停留时间最长,但消费反而最低..."
基于这些洞察,夏澜迅速调整了服务策略:在茶点坊增设儿童DIY区;为摄影爱好者设计最佳拍摄路线和时段;针对养生群体推出茶疗套餐...
效果立竿见影。一个月后,亲子游订单增长40%,人均消费提高25元;摄影爱好者虽然直接消费不高,但在社交媒体的分享为青山村带来大量曝光。
最复杂的要数智能调度系统。这个由县科技局支持的项目,需要在全村部署50个传感器,实时监测15个景点的人流密度、20家民宿的入住率、停车场车位等情况,并通过算法给出分流建议。
安装当天,不少村民围着技术人员问东问西。"这黑盒子真能知道哪儿人多哪儿人少?不会把我们隐私都拍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