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试试怎么知道?"张德福老人突然开口,声音有些颤抖,"我爹临终前,最遗憾的就是没把全套祭茶礼传下来。要是能重现,我...我第一个报名!"
老人的话让会议室安静下来。夏澜感激地看了他一眼,趁热打铁:"我们先做个小型的,就在下个月谷雨那天试演。不成功就停,成功了再扩大。"
计划就这样定下来了。夏澜组建了"茶文化挖掘小组",由小林负责资料收集,王伟负责场地设计,她自己则亲自拜访村里老人,搜集茶文化记忆碎片。
最困难的莫过于复原祭祀仪式。张德福老人只记得几个零散动作和几句祷词;八十岁的陈奶奶能哼唱祭茶歌的片段;村东头的刘老爷子还保存着一个祖传的茶神牌位...
夏澜请来县文化馆的专家,将这些碎片像拼图一样重组。经过两周的努力,一个简版的祭茶仪式初步成形。
谷雨前三天,彩排在古茶坊遗址紧张进行。张德福老人扮演主祭,身着褐色麻衣,手持茶枝,缓步走向临时搭建的祭台。身后,十二位村民扮演茶农,手捧茶篮跟随。
"茶神在上,青山子民..."老人的声音在遗址间回荡,庄重而虔诚。当他将新采的茶芽撒向祭台时,围观的人群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
夏澜眼眶微热。这一刻,她仿佛真的看到了百年前茶农们祭祀的场景——不是为了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敬畏与感恩。
谷雨当天,阳光正好。经过简单宣传,现场来了百余名游客和全体村民。夏澜临时客串主持人:"各位朋友,今天你们不仅是观众,更将成为《茶魂》的一部分。稍后我们会随机邀请几位穿上茶农服饰,参与祭祀环节..."
演出开始了。张德福老人缓步登场,身后"茶农"队列整齐。当古老的祭茶歌响起,游客们不自觉地安静下来。到了撒茶芽环节,夏澜邀请五位游客上台,学着老人的样子将茶芽撒向祭台。
"现在,请转身,将茶枝传递给下一位。"老人轻声指导。这个临时增加的互动环节,让现场气氛瞬间活跃起来。游客们小心翼翼地传递茶枝,如同接过某种神圣的使命。
仪式结束后,茶文化体验区人头攒动。游客们排队体验炒茶、学茶礼、品新茶。最受欢迎的是"茶农的一天"角色扮演——穿上茶农服,背上茶篓,在指导下完成从采茶到炒制的全过程,最后获得"一日茶农"证书。
"太有意思了!"一位年轻女孩兴奋地举着证书自拍,"比单纯拍照打卡有意义多了!"
李婶的茶点摊前排起了长队。她忙得满头大汗,却笑得合不拢嘴:"夏书记,这活动好啊!我准备的五百个茶香馒头,两小时就卖光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活动结束后的总结会上,数据令人振奋:参与游客满意度98%,人均消费达260元,是平时的两倍;社交媒体相关话题阅读量破50万;更有多家旅行社主动联系,要求将《茶魂》列入固定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