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们村接待游客1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1.2万元。"夏澜报出这组数字时,会场响起一片惊叹,"更重要的是,我们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有三分之一回来了,留守儿童减少了60%。"
她看到台下有位女代表悄悄抹了抹眼角。
"当然,困难也不少。"夏澜话锋一转,"刚开始村民不理解,觉得我在瞎折腾;资金短缺,我们不得不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缺乏专业人才,我和村委几个人几乎成了全能选手..."
她讲述了自己如何挨家挨户做工作,如何在暴雨天带头抢修被冲毁的游步道,如何在深夜自学旅游管理课程。这些真实的细节让台下的同行们会心一笑——他们太熟悉这些场景了。
"现在,我想分享几点具体经验。"夏澜点击遥控器,PPT切换到干货部分。
她详细讲解了乡村旅游资源评估的"四看"法:看生态、看文化、看人情、看潜力;介绍了青山村独创的"一户一品"计划,让每户村民都能发挥特长;分享了与城市旅行社、学校、企业对接的技巧;甚至毫无保留地公开了几种特色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和营销策略。
"最后,我想说,乡村振兴不是一场孤独的长跑,而是一场接力赛。"夏澜的声音变得柔和,"我们青山村愿意把手中的接力棒传给更多需要的村子。"
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倡议——建立"乡村旅游互助联盟",让发展较好的村子结对帮扶起步晚的村子,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共同发展。
这个提议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阵阵涟漪。台下开始有人交头接耳,有人举手拍照,后排几位代表甚至站了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夏澜微微鞠躬。
掌声如雷,持续了整整一分钟。夏澜看到前排几位领导也在用力鼓掌,王局长还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接下来的提问环节异常热烈。
"夏书记,你们村的合作社股权结构是怎么设计的?"一位戴着眼镜的男代表抢到话筒。
"夏支书,传统手艺如何与现代旅游需求结合?"一位扎着马尾辫的女干部问道。
"夏书记,能详细说说你们的'乡村导师'培训体系吗?"
夏澜一一作答,没有丝毫保留。她甚至当场承诺会把自己的工作笔记和模板分享给需要的村子。
论坛茶歇时,夏澜被团团围住。一位来自西部山区的老支书紧紧握住她的手:"闺女,你说到我们心坎里去了!我们那儿风景好,就是没人会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