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结束后,夏澜和马教授站在村口的大槐树下,看着夕阳下的青山村,心中满是憧憬。
"马教授,我有个想法。"夏澜突然说,"能不能让你们的专家团队驻村工作一段时间?不是走马观花地考察,而是真正住在村里,和村民一起生活、工作。"
马教授略一思索:"这个提议很有价值。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找到最适合青山村的发展路径。"
第二天,首批驻村专家名单就确定了下来——李教授带队,包括两名青年教师和五名研究生。他们将住在村民家中,与村民同吃同住,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深度合作。
驻村计划一开始并不顺利。村民们对"外人"住进家里有些抵触,担心生活习惯不同,也怕耽误自家活计。夏澜挨家挨户做工作,解释驻村专家的意义,最后说服了五户条件较好的村民接纳专家团队。
张婶家住了位食品科学的研究生小周,专门研究传统发酵食品。刚开始,张婶对这个"城里来的小姑娘"满是怀疑:"她懂啥叫霉豆腐?别把我一缸好豆腐糟蹋了!"
但小周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张婶的看法。她每天早起帮张婶磨豆子,详细记录每一步工艺,还带来了温度计和PH试纸,科学监测发酵过程。最让张婶惊讶的是,小周竟然找来了她奶奶留下的老配方,与张婶的方法相互印证。
"张婶,您的手法比老配方还精细!"小周由衷赞叹,"这种自然发酵的工艺,现代工厂根本模仿不来。"
张婶乐得合不拢嘴:"闺女,你这双眼睛毒啊!我这点小门道都被你看穿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两人合作改良了包装和标签,还为张婶的霉豆腐设计了"张奶奶的故事"系列——每瓶豆腐附带一张小卡片,讲述张婶与霉豆腐的往事。价格从48元涨到88元,反而卖得更好了。
其他驻村专家也各有所获。李教授带着学生在后山发现了珍稀的野生茶树,与村民一起开发了"青山野茶"项目;刘老师指导返乡青年李浩将传统竹编与现代设计结合,创造出时尚又实用的家居用品;陈总监则帮助村里开通了直播账号,由村民自己当主播,展示真实的乡村生活...
三个月后,驻村工作结出硕果。在专家指导下,青山村推出了五个新项目:
"非遗工坊"集合了霉豆腐制作、古法榨油、手工造纸等传统技艺,游客可以全程参与;"智慧农场"让城里人通过手机APP远程认养菜地,实时查看作物生长情况;"乡村创客空间"吸引了八名大学生驻村创业,开发文创产品;"生态研学基地"成为三所学校的定点实践场所;"青山生活实验室"则记录和传播现代乡村生活方式...
合作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项目上,更深刻改变了村民的思维方式。以前只会种地的村民,现在能侃侃而谈品牌建设和用户体验;年轻人学会了用电脑设计产品包装;老人们也乐意分享自己的"老手艺",不再觉得它们"过时没用"。
最让夏澜欣慰的是村民与专家之间的关系变化。从最初的客客气气到现在的亲密无间,驻村专家成了村民口中的"自家人"。小周临走时,张婶抹着眼泪说:"闺女,以后这就是你的家,常回来看看!"
合作成果汇报会上,马教授感慨万千:"这次驻村实践颠覆了我们的很多理论预设。乡村振兴不是把城市的模式搬到农村,而是发掘乡村自身的价值。青山村的经验值得写入教材!"
县里的领导当场决定将"校村合作"模式在全县推广,并拨款支持青山村建设"乡村振兴学院"——一个集人才培养、项目孵化、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综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