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澜蹲在张婶家灶台旁,目不转睛地看着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灵活地揉捏着面团。张婶一边干活一边哼着小调:"三月里来桃花开,家家户户做糕忙..." 灶火映照下,老人脸上的皱纹如同岁月刻下的沟壑,每道褶皱里仿佛都藏着故事。
"张婶,这歌谣我小时候也听您唱过,是什么来历啊?"夏澜轻声问道,手中的录音笔悄悄往前推了推。
张婶手上的动作没停:"老辈人传下来的呗。我奶奶说,这是'节气歌',啥时候该种啥、该收啥、该做啥吃食,都编在里头了。"
夏澜眼睛一亮。她正在为青山村的文化旅游产品发愁——虽然村里已经有了不少体验项目,但总觉得缺少灵魂。听到张婶的话,她突然有了灵感。
"张婶,您能把记得的歌谣都唱一遍吗?我想记录下来。"夏澜恳切地说,"还有,您知道村里还有谁会这些老歌谣吗?"
张婶想了想:"李阿公会的比我多,他年轻时是村里的'歌布袋'。王大爷家传的'家训歌'也好听,就是现在没人唱喽..."
当天晚上,夏澜召集村两委开会,提出了"文化寻根"计划。
"咱们村的旅游发展到现在,硬件上去了,服务提升了,但文化内涵还不够。"她播放了白天录制的张婶歌谣,"这些快要失传的民间文化,才是青山村真正的宝贝。"
会议室里,村干部们听得入神。老刘挠挠头:"夏书记,这些老掉牙的歌谣,城里人爱听吗?"
"不仅爱听,还会为之着迷。"夏澜点开手机,展示了几条热门短视频,"你们看,这些传统民谣的播放量有多高。现代人渴望真实的文化体验,而这正是我们的优势!"
她详细讲解了"文化+旅游"融合计划:第一步,全面收集整理青山村的民间文化,包括歌谣、谚语、家训、手艺等;第二步,将这些文化元素转化为可体验、可参与的项目;第三步,培养"文化传承人",让村民成为文化的活载体。
"我们要做的不是表演文化,而是让游客真实地触摸、感受、参与文化。"夏澜的声音充满激情,"让青山村成为一个'活着的文化博物馆'!"
计划很快得到支持。第二天,夏澜组建了"文化挖掘小组",成员包括村干部、返乡大学生和几位村中老人。他们兵分几路:一组负责收集口头文化,如歌谣、故事、谚语;一组整理物质文化,如老物件、传统农具、民居特色;还有一组专门记录饮食文化和节庆习俗。
工作进展比想象的顺利。村里的老人们听说要收集老传统,纷纷拿出压箱底的"宝贝"——李阿公一口气唱了二十多首节气歌谣;王大爷翻出了祖传的"家训册";连平日寡言的赵奶奶都展示了陪嫁的刺绣花样...
最让夏澜惊喜的是在村小学任教的林老师。这位城里来的年轻人,业余时间一直在悄悄记录青山村的方言和民俗。
"夏书记,这是我整理的《青山村民俗志》初稿。"林老师腼腆地递上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还有配套的录音和照片..."
夏澜翻阅着这本心血之作,眼眶发热。笔记本上工整地记录着各种节日习俗、农耕禁忌、民间传说,甚至还有方言词汇对照表。她当即邀请林老师加入文化小组,负责系统整理这些珍贵资料。
一个月后,青山村"文化图谱"初步成形。夏澜将成果制作成展板,在村委会向全体村民展示——二十四节气歌谣、百年家训、传统手工艺、特色饮食、民居建筑...村民们围在展板前,惊讶地发现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竟然如此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