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叫“阳光”因为连绵的秋雨,让无菌仓的玻璃窗模糊了好几天。
在狭小的无菌仓里,陆祈绵用打着留置针的手,小心翼翼给它们挑选了位置。
他非常严格划分了“安全区”它们摆放的区域里,绝不允许出现任何冰冷的医疗器械
取了名字后,陆祈绵时不时就会跟沈檐修说:
“辉辉是一只酷猫吧?感觉性格有点高冷。”
“阳光笑起来好可爱,感觉它很喜欢这个名字。”
“它们会不会……觉得陪我待在笼子里很无聊?”
幼稚的话里带了些许气音,却掩不住其中的雀跃。
这样孩子气的对话,在无菌仓里并不罕见。
有很多病人甚至会给输液泵,监护仪取名,以及对话。
这是病人特殊的心理防御机制,是人类心灵在极端孤独中开出的花。
沈檐修不会嫌烦,总是耐心地回应每一个问题,声音温柔得像在哄孩子。
在陆祈绵进入无菌仓的第38天,骨髓移植的第22天,他终于熬过了第二阶段的骨髓空虚期,进入了第三阶段的植活等待期。
那些折磨人的症状逐渐减轻,他发现自己竟然对护士送来的流食产生了一丝食欲。
护士欣喜地告诉他,“今天的血象又升了。”
陆祈绵只是怔怔望着手机屏幕----沈檐修又一次因为接听电话,匆匆挂断了视频。
屏幕上倒映着陆祈绵苍白的脸,他能感觉到沈檐修这两天的电话明显增多。
“抱歉,刚才我们说到哪儿了?”沈檐修重新打来视频,镜头里的他勉强扯出一个笑容,但眼下的青黑却出卖了他的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