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 > by《凤穿残汉》 > 第441章(第2页)

第441章(第2页)

荀彧却是不急不躁地颔解释道。“正是百姓。百姓虽受益于均田法,一户可获授良田百亩,然参军入伍,终有风险。若天下太平,府兵平时务农,农隙服役,倒也无妨。若战事一起,齐军征调府兵出战,则百姓为躲兵役,少不得弃田而逃,甚至转投世家大族门下充当荫户。”

对于荀彧预估的现象,曹操可谓是感同身受。因为曹军屯所之中军户弃田而逃的事件时有生。为此曹操不得不祭出极其严酷的刑罚来惩处出逃的军户以儆效尤,甚至严惩各类收留军户的世家大族。但就算是如此依旧还是会有人选择铤而走险。这一来是因为一部分军户如荀彧所言害怕打仗不肯上战场。二来也与军户糟糕的生存环境有关。说到底所谓的“军户”其实就是曹军的农奴,他们没有自由,没有地位,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劳役,还要在战时充当炮灰,如此细算起来可能还真不如世家庄子里的荫户过得好。

当然齐国的府兵都是自耕农,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与资产,有迁徙的权利,甚至还可以送自家子弟入官署的学堂念书。与曹军的军户可谓有着天壤之别。不过就像荀彧所言,一旦打起仗来,常年面对尸山血海,面对不断战死的亲人,寻常百姓可不见得会为田地持续替君主卖命。这也是同为屯田曹操对军屯管制相较民屯尤为严苛的一大主因。

“文若言之有理。”曹操深以为然地点起了头,又跟着问道,“何为其三?”

“其三为军阀。”荀彧竖起第三根手指道。

“军阀?太史慈业已转任刺史,齐国何来军阀?”曹操低头自语了片刻,旋即仰道,“文若莫是指张郃乎?”

荀彧与曹操交换了一下眼神,点头分析道,“张郃早年为袁绍部将,因与袁谭不和,方才叛袁投蔡。其即非太史慈、张青那等蔡氏亲信近臣,又非张辽、高顺、高览那等降将。此外张郃盘踞徐州多年,且帐下将士皆是其亲信部曲,非寻常齐将可比拟。故其与齐主名为君臣,实为盟友。而今齐主为收兵权,设府兵制衡军阀,划军镇剥离军政。此番齐主整军虽未触及张郃根本,然长此以往两人必生间隙!”

曹操听罢“必生间隙”四字,精神顿时为之一振。对手的烦恼就是自己的机会。只见他压低了嗓门朝荀彧追问道,“可否借机拢络张郃?”

面对曹操的提议,荀彧手捻长须,不咸不淡道,“据臣所知,御史高藩乃是张郃同乡,颇有旧交。旧友叙旧无伤大雅,便是让齐主知晓又能如何。”

高藩乃是袁绍的旧臣,出身河间的他细算起来最多也就是张郃的同乡而已。但空穴来风的事只要有道缝隙就足够了眼见荀彧摆明了要使离间之计,曹操立马露出会心一笑道,“善,就依卿之计行事。”

荀彧赶紧拱手称诺。可是还未等他话音落下,曹操又突然将话锋一转道,“文若列举诸多阻碍,字字珠玑。然则孤若有心效仿蔡氏均田与民,开设军府,卿又有何化解之策?”(未完待续。)

------------

第十节 蜀郡张松

迎着那双熟悉而又热切的双眸,荀彧知道今日他要不给出个说法,曹操是不会满意的。其实荀彧刚才所列举的三项阻力并非蔡齐独有,曹魏方面也有相似的问题,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还比蔡齐更为严重一些。所以荀彧本人并不赞同魏国像齐国那般大张旗鼓地推行新政。可怎奈曹操和蔡吉都推崇法家的申韩之术,双双以打击、抑制地方豪强为己任。此外与蔡吉相比,曹操对那些危害其统治的士族名士从不手软,哪怕对方是已然追随他多年的荀彧也是一样。

好在对于如何应付曹操,荀彧心中早有腹稿。且见他胸有成竹地拱手进言道,“君上明鉴,臣以为均田与民,开设军府之事,宜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哦?如何循序渐进?”曹操不动声色地紧盯着荀彧追问。

“度田地,扩军屯。”荀彧不假思索道。作为汝颍世家的代表人物,荀彧提出加强屯田,毫无疑问是在向曹操表忠心。那他此举会否遭到世家大族的敌视呢?答案是:不会。因为荀彧提议的是加强“军屯”。军屯乃是以军队且耕且守,以战养农。军屯的军户本来就是魏军直接控制的人口,加强军屯自然不会损害到世家的根本利益。故而荀彧此举既满足了曹操强军的需求,又大大地降低了曹操与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

此刻听罢荀彧所言的曹操却是低头不语,让人一时间瞧不出喜怒来。直到半晌过后,他方才开口问道,“扩军屯?扩往何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