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大家是都不信的,古往今来,老百姓千千万万,要是有让粮食增产的方法早就发现,哪会等到现在。
但很快就有人?发现那是真的,靠近京城的地方在各方面的推动下开始种植新粮种,在第一年亩产量出来的时候,不少人?都觉得自己?是在做梦,最差的地亩产量也达到了四百斤,好的更是达到了四百七十?多斤。
不说这消息传出来后引起了多大的轩然大波,光是新粮种的事情就闹得沸沸扬扬,自此开始了新粮种的推广。
在这方面王皓这个户部尚书居功至伟,他和他的妻子将名下的多处培植粮种的庄子都捐给了朝廷,让朝廷省下了不少力气,还更加清楚不同地域对粮种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新粮种的推广一直持续了十?三年,从?王皓坐上户部尚书开始,到之后的十?几年,他哪怕调到了其他职位,也依然兼任着?户部尚书。
十?三年后,晋朝大部分地方都已经种植了新粮种,老百姓的亩产量在四百斤左右,彼时朝廷的粮种研究也陷入了瓶颈,亩产量在六百斤,始终无法突破。
看似老百姓的亩产量比起朝廷的亩产量差了差不多二百斤,但里面还有个地域不同的问题,有些地方的亩产量也达到了五百多斤。
四五百斤的亩产量对老百姓来说已经是奇迹,比起以前亩产二百来斤,这相当于同样的地产量多了差不多一辈,能养活的人?也就更多了,整个大晋朝也进入了人?口的繁盛期,据朝廷邸报的调查,十?三年间,人?口增长了一千多万。
现如今的皇帝被?称为明?德帝,他在民间的名声也前所未有的好,哪怕是以往会出现的和皇帝政权的大臣,在本?朝也基本?没有。
做个保皇党对如今的大臣来说是最好的,有手段有能力,有愿意提拔有功之臣的皇帝谁不愿意跟着?,当初所谓的明?德帝皇位不正的谣言早已消失,反倒不少传说说是明?德帝天生异象,是天生的明?君。
自然有明?君就有贤臣,这些贤臣中王皓这个如今的户部尚书兼太?子太?傅自然少不了,且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晋朝在君臣们?齐心协力的努力下进入了快速的发展,休养了十?几年,本?来蠢蠢欲动的戎人?在看到晋朝如今的情况后,蛰伏了下来。
如今边关的将士兵强马壮,自然不惧打仗,反倒是蛰伏的戎人?发现在互市的逐步蚕食下,他们?的百姓从?开始的只是想多养牛羊卖钱,到偷偷跑到晋朝的地盘上成了晋朝的人?。
在发现这一点后,自然有聪明?的,想要捣毁互市,甚至攻打晋朝,可?惜互市本?身就有一支驻军保护,戎人?和边关的战斗,又节节败退,最后被?晋朝攻破城池,戎人?的大王带着?仅剩的人?马往更北的地方逃跑。
到此戎人?不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甚至因为大晋越来越繁荣,引得周围各国主动称臣纳贡,他们?最想要的自然就是能够高产的粮种。
这种东西是瞒不住的,朝廷也没打算瞒,当然也不会白白给这些国家,于是陆陆续续的朝廷收到了不少奇特的植物。
有开着?彩色花朵的彩云,后来发现这种彩云十?分柔软,经过?处理?后可?以织成布料,在之后彩云被?朝廷慢慢改良成了只有一种颜色的白棉,又称棉花,老百姓又多了一样可?以御寒的东西。
除此之外,还有从?海外收集到的奇怪粮种,在朝廷的努力下,慢慢推广出去,成了除小麦,水稻外的另外高产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