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 > 新良缘 > 第六十四回 荣国府众议修行道 潇湘馆再论红尘心(第2页)

第六十四回 荣国府众议修行道 潇湘馆再论红尘心(第2页)

然而,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对佛法的领悟愈发深刻。如《楞严经》所言:‘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们虽已领悟修行之理,但尘世之事,还需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消除业障。佛说世间种种皆是修行,这些诱惑与困境,正是我们消除业障、提升修行境界的阶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夫人微微皱眉,面露忧色(眼神中透露出担忧,轻轻叹了口气 ):“话虽如此,可这尘世诱惑繁多,稍有不慎,便会陷入泥沼,难以自拔。”

黛玉从容答道(神情镇定,目光坚定 ):“夫人所言极是,故而这‘炼心’二字尤为重要。需时刻警醒自己,以佛法为指引,以慈悲、宽容、智慧之心面对世间万物。如此,方能在这滚滚红尘中,不被世俗所染,坚守内心的清明。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唯有依靠佛法的智慧之光,才能照亮这黑暗的尘世,找到解脱之路。佛说世间种种皆是修行,哪怕是面对这尘世的诱惑,也是对我们定力与智慧的考验。”

众人听了,皆默默点头,心中对“红尘炼心”之理,又多了几分感悟。

此时,探春忽道(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双手微微交握 ):“说起这‘红尘炼心’,我曾听闻不少修行大师的事迹,他们皆在尘世中历经种种,终成大道。不知姐妹们可曾听闻?”

众人皆道愿闻其详。探春便娓娓道来(声音清脆,仿佛在讲述一段传奇 ):“昔有一僧,本在深山修行,某日下山化缘,见一村庄瘟疫横行,民不聊生。他心生怜悯,遂留于村中,不顾自身安危,照顾病患,施药救人。

其间,有村民疑他居心不良,恶语相向,他却毫不计较,依旧尽心救治。历经数月,瘟疫消散,村民感恩,欲建庙供奉,他却悄然离去,继续云游修行。

此僧于这红尘苦难中,坚守慈悲之心,不图回报,正是‘红尘炼心’之典范。正如《大般涅盘经》所言:‘菩萨摩诃萨,修大涅盘,于诸众生,起大慈心。’这位高僧以大慈心对待受苦众生,实在令人敬佩。佛说世间种种皆是修行,他在这瘟疫肆虐的尘世磨难中,践行着慈悲与救赎,完成了一场深刻的修行。” 探春讲述时,脸上洋溢着崇敬之情,仿佛那高僧的形象就在眼前。

众人听了,皆赞叹不已。妙玉接道(微微颔首,眼神中透着赞赏 ):“探春妹妹所言此僧,确是令人敬佩。还有那维摩诘居士,更是‘红尘炼心’之大家。维摩诘居士,虽身处红尘,却精通佛法,辩才无碍。他居于家中,财富万贯,却不为财富所累,以智慧和慈悲心,广结善缘,度化众人。

一日,他示现生病,引得众人前来探望。佛祖知晓后,派文殊菩萨率诸菩萨、弟子前去问候。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展开一场精彩绝伦的佛法辩论,其言语精妙,义理深奥,令在场众人无不叹服。

他虽身处世俗,却能在这滚滚红尘中,将佛法领悟至极高境界,以在家之身,行菩萨道,广度众生,实在令人敬仰。《维摩诘经》中记载了他们辩论的诸多妙义,其中‘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便是对维摩诘居士修行境界的生动写照。

佛说世间种种皆是修行,维摩诘居士身处繁华尘世,却能借世俗生活演绎佛法妙理,为众生树立了红尘修行的榜样。”

黛玉颔首,感慨道(眼神中透着崇敬与向往,声音略微低沉 ):“维摩诘居士身处繁华尘世,心却不为世俗所染,以世间法行出世间道,真乃吾辈修行之楷模。他以自身经历昭示众人,红尘并非修行之阻碍,反而是成就佛道的绝佳道场。

只要心向佛法,坚守本心,无论身处何境,皆可在这纷扰尘世中,修炼出一颗如如不动的清净之心。

《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我们每个人皆具佛性,只要在红尘中磨炼,便能唤醒这颗圆觉妙心。佛说世间种种皆是修行,我们在贾府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在唤醒自身佛性的修行之旅?”

众人听了,皆陷入沉思,仿佛透过维摩诘居士的故事,看到了“红尘炼心”的无限可能,心中对这一修行之道,又多了几分向往与坚定。

此时,夕阳西下,余晖洒在众人身上,为这园中点染出一层金色的光晕。那金色的光芒,仿佛给众人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让这场关于修行的探讨愈发显得庄重而深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