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沅陆的百姓一点一点地使用,积累足够的数据,真的确定能增产了再邀功。
张师爷连连点头:“还是老爷考虑得周到,关于粮食之事,小心为上。”
时间慢慢地流逝,很快就秋收完毕。
孙定南和孙大力把试验田剩下的水稻也收割完毕了,把报告呈给孙山看。
孙山看着一亩一亩登记的数量,数据的波动并不大,都在600斤徘徊。
或许因为选种,土壤,气候,水利等因素一样,所以数据大差不差,并没有特别的落差。
孙定南问道:“老爷,明年春耕,还要不要做试验?”
孙山点了点头:“做,肯定要做。这次选上,中,下不同等级的耕田来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试验怎能停呢?
就算再成熟的数据,也要继续做,何况还不成熟。
按照以往的经验,孙山知道鸟粪的确是很好的有机肥。
但时间,空间不一样,谁敢确定不会发生变化呢。
所以试验必须狠狠地做,还要把数据一一记录。
而且还要一边做试验一边加入创新的耕种方法,说不定搞着搞着还真能在种子上有突破。
孙山想着卖鸟粪赚了钱,就得组织一支“水稻科研队伍”。
只要他在沅陆任职,就养着这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