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 > 大宋枭雄 > 第108章 朝堂之上(第2页)

第108章 朝堂之上(第2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番话,软中带硬,滴水不漏:

强调靖王府武力的保障作用(海波靖)。

提出“共立章程”,看似合作,实则要将市舶税的规则制定权和征收主导权牢牢抓在靖王府(昌隆号)手中,朝廷(户部)沦为被动接收者。“公开透明”是堵贪腐之口,“按季解送”是控制现金流。

“往年短缺”的原因,轻飘飘扣在“旧制不明”和“有司中饱”上,既打了前任(尤其是蔡京党羽)的脸,又撇清了昌隆号的责任,还暗示了整顿吏治的可能,让耿南仲无法反驳。

一名身着青色官袍的年轻御史,再也按捺不住胸中悲愤,猛地出列,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陛下!臣有本奏!”他戟指丁志文,目眦欲裂,“权知登莱、同签枢密、提举市舶、汴京宣抚!军、政、财、谏四权集于一身,纵览古今,可有此例?!此非襄赞,实乃僭越!靖王府据我重镇,控我商路,蓄我流民,今更遣使直入中枢!长此以往,君何以君?国何以国?!此乃汉末州牧、唐季藩镇覆辙重蹈!臣泣血恳请陛下,收回成命,削丁志文权柄,明尊卑,正朝纲!速召李纲李相公回朝,整饬武备,以固根本!”

他是李纲的门生。李纲去岁因力主整军备战、触怒耿南仲及皇上,被贬出京。此刻,他喊出了部分尚有血性的朝臣心中压抑已久的恐惧和愤怒,直指靖王府乃大宋心腹之患。殿中一片死寂,许多官员低下头,不敢看御座,也不敢看丁志文。

丁志文缓缓转身,面对这位年轻的御史,脸上并无怒色,反而带着一丝悲悯般的平静。他没有直接驳斥“藩镇”之论,而是抛出了一个诛心的问题:

“这位大人忠直敢言,丁某敬佩。然丁某有一事不明,请教大人:去岁冬,若无靖王府‘镇北军’血战大同,阻金虏于国门之外;若无登州水师巡弋渤海,慑宵小于未萌;若无昌隆号粮船解汴京之饥,赈流离之民……大人今日,可还能安然立于这垂拱殿上,慷慨陈词,指责靖王殿下‘僭越’?”

他的声音陡然转厉,目光如电扫视全场:

幽云屏障,谁守之?流民百万,谁活之?市舶岁入,谁增之?!靖王殿下坐镇北疆,十载披肝沥胆,所求者,不过中原腹地免受刀兵,百姓得以喘息!遣丁某入朝,非为争权,实为沟通内外,使朝廷知北疆之实情,令靖王府解陛下之深忧!此拳拳之心,天地可鉴!大人不念靖王保境安民之功,反以诛心之论相逼,岂不令边关将士寒心,令天下百姓齿冷?!”

这一连串的反问,如同重锤,狠狠砸在殿中每个人的心上!

他避开了“权力合法性”的理论争辩,直接抛出无可辩驳的事实:靖王府的武力保障了安全,经济提供了钱粮,活民无数!

将靖王府定位为“保境安民”的功臣,将丁志文入朝美化为“沟通内外”的桥梁,占据道德制高点。

最后扣上“令将士寒心”、“百姓齿冷”的大帽子,直接将质疑者置于不仁不义之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