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德妃沉默了许久,最后也只能宽慰两句,让她好好保重身体,只是安贤妃似乎并没有听进去。
后宫的事情就全靠宜德妃一人撑着,瑜怀夫人从旁帮衬,因着她还生了十一皇子的缘故,陛下思来想去,还是封了她做淑妃,封号依旧是瑜。
陛下大概是觉得,也许用这个封号压一压,会好些吧。
于是,瑜怀夫人成了瑜淑妃,和宜德妃一起管理后宫的事务,慢慢的,昔日后宫的旧人都一个个离开。
贞妃和良妃在东宫时便伺候陛下,这么多年都没有生下一个孩子,两人相互陪伴着在这深宫苦苦熬了几十年。
良妃先走了一步,贞妃也不过几个月,就跟着一起走了。
至此,东宫的旧人就只剩下了纯贵妃和沈昭仪,两人倒是因此多了些来往。
贵妃又向陛下请旨,晋了沈昭仪的位分,陛下给了一个延字做封号,大意就是要她延年益寿吧。
渐渐的,后宫里只剩下十一皇子和曦和公主两个孩子了。
十一皇子还没到成婚的年纪,陛下就禅位了,太子成了新帝,十一皇子被封了宋王。
也因此,太上皇的子嗣里面,只有十一皇子的王位是陛下封的,对这个幼弟,陛下倒是多有疼宠,不但封地富饶,食邑也极为丰厚。
太上皇禅位前曾专门下了旨意,凡生育子嗣的后妃,皆可被接出宫外赡养,不论是皇子还是公主。
至于其余未有子嗣的妃嫔,正三品及以上在宫中奉养,但在这之下的品阶,照例是要入寺修行的。
叶昭宁心有不忍,最后这些妃嫔,都被迁到了汴州行宫奉养,大周的规矩历代如此。
即便她有心想要改变,也不能太过,否则若是开了这个头,后世的皇帝亦是难做,所以这已经是她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
但也因为有了这个先例,自景和帝之后的历代先帝妃嫔,皆奉行此例。
赵王和福庆公主为了贵太妃在谁府中赡养的事情,好几次都吵的脸红脖子粗,甚至都吵到了承泽面前。
后来还是陛下拍板,一人半年,但说是这么说,还是主要看着贵太妃的心意。
有时,若是赵王府中事忙,她就会在赵王府多住一段时日,有时又会和福庆公主去行宫小住,一住就是一两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