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伯,我们可以给您的儿媳妇拍几张照片吗?”
“是要登报纸的吗?当然可以,我觉得她就是我们大明新时代妇女的劳模,不仅孝顺,还勤劳!”
“谢谢啊老伯!”
黄文农带着摄影师和同事们围绕着洞庭平原农场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和录像胶卷,这些联合收割机女驾驶员也成为了洞庭平原农场的代表人物。
第二天,黄文农又带着同事们赶往了潭州市,在潭州市的天心县有一座大型的火力发电站,这里的火力发电厂工人——李国忠和孟泰是登上过大明工业日报的创新劳模。
他们两人曾经服役于大明陆军第4炮兵师,在军营奉献8年后回到了他们的老家天心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电厂工人。
脱下灰色军装的他们穿上了代表着工人的深蓝色工装,在火电厂里继续为帝国发光发热。
在转业的第三年,两人就利用在炮兵师里学到的技术改进了火力发电厂的发电系统,开创了该工厂联合循环发电技术,提升了发电效率。
黄文农也想看看这两位创新劳模所在的发电厂工作环境和待遇是什么样的,工厂用什么手段提高工人们的幸福指数,怎么提高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当众人从火车站转车来到天心县国营第一发电厂的时候,已经是下午5点钟了,差不多快要到早班工人下班的时候了。
在表明来意后,众人很顺利的就来到了火力发电厂内部,此时此刻的火力发电厂内正有700多名工人在工人俱乐部里面举办着联谊会。
在俱乐部的舞台上,工人们尽情的表演着他们的才艺,有跳舞的,有唱歌的,也有分享工作经验的。
工厂也为这些工人们提供了免费的水果、饮料和零食,参加联谊会的工人们可以随便的吃。
目前绝大多数的工厂都会为工人们提供至少一顿免费的餐食,像国营工厂则会为工人们提供一日三餐,这些每日负责烧锅炉的工人们伙食也很不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工人俱乐部旁边的第二食堂内,厨师们正在加班加点的制作着晚餐。
由于火力发电厂的特殊性质,三班倒是在所难免的,有些关键部分的锅炉、管道洋人工人是不被允许操作的。
为了给工人们提振精神士气,火力发电厂会有一个24小时的食堂,夜班的工人可以来到食堂免费吃夜宵,这一24小时食堂制度也是效仿了帝国海军。
据说这一制度的推动者是一名转业到火力发电领域的海军将领。
当黄文农一行人走进工人俱乐部后,负责主持今日联谊会的李国忠很是热情的欢迎他们的到来和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