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铁砧”工程步入正轨的同时,一项更为宏大、也更为艰难的计划,被他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
他给这项计划,起名为——“火种”。
寓意为:为这片黑暗的土地,播撒文明与知识的火种,静待其燎原。
计划的核心,是建立一套覆盖全特区的、从学前到职业技术培训的免费义务教育体系。
当这份计划书,摆在三角圆桌上时,引起的震动,甚至超过了当初的“谷仓计划”。
“主席,我不是反对。”方振武第一个皱起了眉头,“可是……我们现在哪有那么多人力物力?修路、建厂、垦荒,到处都缺人。把青壮年都拉去读书,谁来干活?而且,我们哪有那么多老师?钱又从哪里来?”
方振武的话,代表了绝大多数军事干部的想法。在他们看来,读书是和平年代才该考虑的事情,眼下,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一位从坤沙手下收编过来的掸族头人,也用蹩脚的汉语说道:“主席,我们掸族的孩子,从小学习打猎和种地,才是正经事。读书……那是和尚和城里老爷们干的事,我们学不来,也没用。”
反对和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
这一次,连一直无条件支持黄智超的段希文,都面露难色。他虽然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但也深知其中的艰难。
“主席,人心未定,百废待兴。此事……是否操之过急了?”
黄智超静静地听着所有人的意见,没有反驳。等大厅里安静下来,他才缓缓开口。
“我给大家讲三个故事吧。”
他伸出第一根手指。
“第一个故事,关于我们自己。我们九十三师的父辈,当年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精英?可为什么我们最后会败退到这里,像一群孤魂野鬼?因为我们打不过。为什么打不过?因为我们的国家,造不出比别人更好的飞机大炮。为什么造不出?因为我们的民众,大部分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又怎么可能去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工业?一个国家,四万万同胞,却凑不出足够的合格产业工人。这,就是我们失败的根源之一。愚昧,比贫穷更可怕。”
他伸出第二根手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二个故事,关于我们的敌人。坤沙为什么能盘踞金三角几十年?他靠的,仅仅是毒品和军队吗?不。他很聪明,他开办学校,送掸族的孩子去泰国、去欧洲留学。他培养出了自己的医生、律师、会计师。这些人,是他的统治根基。他用知识,将一群乌合之众,捏合成了一个严密的利益集团。我们打败了他,但如果我们不能培养出比他更优秀的人才,迟早会有下一个‘坤沙’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