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所“谷勐特区联合学校”,就在帕桑镇中心,由一座被炸毁的佛寺废墟改建而成。没有漂亮的校舍,就用竹子和茅草搭建。没有课桌椅,就让孩子们坐在地上,用木板当书桌。
老师,是真正的“多国部队”。有国民党残军里的老秀才,教国文和历史;有自卫军里的技术兵,教数学和物理;有苏联顾问团里被“策反”来的家属,教俄语和音乐;甚至还有麦克帮忙请来的、充满理想主义的美国和平队志愿者,教英语和体育。
学生,更是五花八门。七八岁的孩子,和十七八岁的青年,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汉族的孩子,和掸族、佤族的孩子,第一次不是在战场或集市上,而是在课堂里,认识彼此。
开学第一天,黄智超亲自担任了第一堂课的老师。
他没有讲大道理,只是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字——“我们”。
“从今天起,你们要记住这两个字。”他对着台下那一双双清澈又好奇的眼睛说,“你们或许有不同的肤色,说着不同的语言,拜着不同的神。但在踏进这个校门之后,你们就只有一个身份——‘我们’。我们是谷勐的孩子,我们是这片土地未来的主人。”
“知识,就是你们的武器。学会它,掌握它。将来,用它来建设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的亲人。让‘我们’,成为一个让所有人都尊敬的名字。”
这堂课,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火种计划”,就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开始激起一圈圈无形的涟漪。
起初,很多山民并不愿意把孩子送来。他们觉得,让孩子去上学,就少了一个劳动力。
黄智超的对策简单而有效:凡是送孩子来上学的家庭,每月可以额外领取一份粮食和食盐的补贴。并且,学校提供免费的午餐。
对于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山民来说,这比任何大道理都管用。
一时间,各个村寨的孩子,像涓涓细流,汇入了学校的海洋。
夜里,当黄智超巡视校园,看到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孩子们在灯下认真读书的场景,听到那稚嫩而混杂着各种口音的读书声时,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
这种满足感,甚至超过了打赢一场胜仗,超过了看到第一根枪管下线。
因为他知道,他点燃的,是思想的火焰。
这火焰,终将驱散愚昧的黑暗,锻造出一个全新的、拥有共同记忆和身份认同的新生代。
他们,才是谷勐特区真正的、不可摧毁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