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后,沈佳带领团队启动“记忆保留计划”。专业摄影师记录老宅的每个角落;工匠师傅绘制老槐树的模型;设计师在新公寓中预留空间,复刻部分旧居元素。
同时,一场另类的“拆迁公开课”在社区中心举行。
“很多人误解了拆迁补偿的计算方式。”安居法务总监向居民们展示政策文件,“今天我们把算法公开:建筑面积、房屋结构、装修标准、区位因素,每一项都有明确系数。”
王家兄弟坐在角落,听得眉头渐渐舒展。
专业评估机构现场演示如何计算房屋价值,让居民亲自参与评估过程。居民们看着透明的计算表,疑虑渐渐消散。
与此同时,安居的技术团队日夜攻关,推出“南锣湾拆迁安置信息系统”APP。
居民只需扫描身份证,就能查询自家评估结果、可选房源、签约状态,甚至可以虚拟“装修”自己的新家。
“让拆迁过程像网购一样透明。”技术总监李忠自豪地展示这款应用。
三周过去,签约率攀升至85%。刘老太太在看到“记忆保留”的效果图后,流着泪签了约;王家兄弟在公开评估后,不好意思再漫天要价。
然而,陈氏饭店依然岿然不动。
“王总,有内部消息称,徐氏系的子公司在背后支持陈氏饭店。”张鸣调查后汇报,“对方希望通过延误工期,制造我们违约的可能。”
王安冷笑一声:“想玩这套?那就让光明正大一点。”
次日,《江州晚报》刊登专题报道《城市更新中的暗流:谁在操纵“钉子户”?》,虽未点名,却矛头直指那些不正当竞争行为。
同时,王安亲自出席了一场电视直播的拆迁公开答疑。
“有人问我,为何不对钉子户强硬一些?”王安面对镜头,语气坚定,“因为每一处房子背后都是人生,每一次拆迁都应该尊重历史与情感。”
舆论支持如潮水般涌来,“阳光拆迁”成为热搜话题。
压力之下,陈氏饭店老板主动联系调解组,表示愿意重新协商。
签约率很快突破95%,但仍有一户“老大难”——南锣湾深处的李家祠堂。
“祠堂是家族根基,百年不能搬啊。”李老先生看上去倔强又无奈。
距离三个月期限只剩三天,王安决定亲自登门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