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 > 重回09:不贷款你们真以为我没钱? > 第150章 从“江州模式”到全国复制(第2页)

第150章 从“江州模式”到全国复制(第2页)

“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将安居模式拆解为可量化、可复制的标准体系。”王安站在研究院大厅主持启动仪式。

团队日夜攻关,将安居的经验转化为一套完整的方法论:从需求调研、规划设计、建设标准到运营流程,事无巨细,逐一编纂成册。

“但不同城市情况千差万别,如何确保模式的适应性?”一位资深规划师提出质疑。

“标准化不等于千篇一律。”王安回应,“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有弹性的标准',保留核心价值,允许本地化调整。”

与此同时,研究院开发了一套“城市诊断与发展潜力评估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城市的人口结构、产业特点、文化基因,为每座城市量身定制发展方案。

很快,第一批合作意向纷至沓来。中部某省会城市希望打造智慧新区;西部某国家级新区计划引入产城融合模式;沿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急需解决古城保护与更新的难题。

“我们采取什么合作模式?纯咨询?合资开发?”张鸣在战略会上询问。

王安思索片刻:“'联合开发+技术赋能+品牌授权+运营支持'的组合模式。与当地国企或龙头民企合作,我们输出标准、技术和管理,参与后续运营分成。”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首批合作推进中,问题接踵而至。

“林总,中原市政府对我们的规划提出质疑,认为过于'超前'。”项目负责人汇报。

“西部新区的合作方态度消极,只想挂我们的品牌,不愿执行标准。”

“沿海古城项目遇到当地保护主义,关键审批迟迟不下。”

会议室内气氛凝重。王安沉默片刻,突然起身:“收拾行装,我要亲自去一线。”

接下来的三个月,王安带领核心团队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个合作城市,走访政府,拜会合作伙伴,深入基层调研。

中原市政府会议室,王安面对满桌的官员,耐心解释每一项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我们不是照搬江州模式,而是基于贵市的产业特点与人口结构,提出的最优方案。”王安调出详实的数据分析,打消了官员们的顾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西部新区的谈判桌上,王安语气坚决:“品牌授权是建立在标准落地基础上的,否则有损安居声誉。我们可以适当简化流程,但核心标准必须坚持。”

最棘手的是沿海古城项目。当地某领导的亲戚控制着多家建筑公司,对安居的介入感到威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