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后,夏末的长安城,蝉鸣声渐渐稀疏,但整个都城却比盛夏时节更加热闹。
三个月前颁布的《求贤令》终于迎来了考试的日子,各州郡的学子们摩拳擦掌,准备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科举考试中一展才华。
清晨的江州考场外,数百名考生已经排起了长队。
衙役们手持水火棍维持秩序,不时呵斥着想要插队的人。人群中,一位身着青衫的年轻男子格外引人注目。他约莫二十五六岁年纪,面容清瘦,眼神却炯炯有神。
"这位兄台,在下崔浩,不知如何称呼?"青衫男子向身旁一位穿着朴素的书生拱手。
"在下王导,字茂弘。"书生回礼道,他看上去二十出头,虽然衣着简朴,但谈吐不凡。
两人正交谈间,考场大门缓缓打开。衙役高声宣布:"所有考生按号入座,不得喧哗!一经发现舞弊,立即取消资格!"
考场内,数百张案几整齐排列。每张案几上都摆放着笔墨纸砚,还有一份密封的试卷。崔浩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轻轻拆开试卷,只见第一道题目赫然是:
"论治国之道,当以何者为先?"
崔浩略一沉思,提笔写道:"治国之道,首在安民。民安则国固,民富则国强..."
与此同时,在岳州考场,一位名叫张居正的考生正奋笔疾书。他约莫二十八九岁,眉宇间透着沉稳。面对论变法之利弊的题目,他写道:
"法不可不变,亦不可轻变。变之过急则民不堪命,不变则国难图强..."
南云郡的考场上,王安石正在解答论钱粮赋税一题。这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笔走龙蛇:
"赋税之道,当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重敛则民困,轻赋则国弱,故当量入为出..."
一个月后,各州郡的试卷全部汇集到长安。萧何、张良亲自带领数十名官员日夜批阅。最终,崔浩、张居正、王安石和王导四人脱颖而出。
"这个崔浩不简单,"萧何捋着胡须道,"其治国方略条理分明,尤其对边疆治理见解独到。"
张良点头:"张居正和王安石也各有千秋。倒是这个王导,虽然文章不如前三者华丽,但他提出的以夷制夷之策,确实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