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在华国,进口产品能否通过资质审核、放在哪里售卖、怎么定价、怎么推销,这些事情都是非常有弹性的,就是看你会不会“来事儿”,有没有过硬的关系网。
华国市场说好做也好做,说难做也难做,全看你懂不懂这里的“游戏规则”了。
拿86年最时髦的日本电子产品来说,像索尼的Walkman随身听、东芝的彩色电视机,这些东西在华国老百姓眼里简直就是穷奢极欲的代名词,谁家要是有这么一件,那绝对是倍儿有面子的事。
但想让这些产品顺利进入华国市场,可不是简单地把货运过来就完事了。
首先,得过资质审核这一关。
审核部门得检查你的产品符不符合华国的标准,比如电磁兼容性啊、电源适配啊,甚至连说明书是不是有中文翻译都得掰扯清楚。
但这审核严不严格,全看你找没找对人。
比如说,某家日本公司如果能搭上关系,审核流程就能“灵活”得多,可能原本需要三个月才能批下来的证件,半个月就搞定了。
再来说卖哪儿、怎么卖。
1986年,华国的市场还远没开放到随便哪都能摆摊的地步。
想把随身听或者彩电摆到国营百货商店的柜台上,那得跟供销社或者商场负责人拉好关系。
反过来,要是没有搭上关系?不好意思,你的货可能只能在某些偏僻的小市场卖,客流量要比大商场小得多,购买力也严重不足。
最近这两年,日本某电子公司想把新款彩电推到华国市场,他们找对了人,疏通了关节,拿到了在京海和羊城两地百货公司独家销售的资格。
结果呢,别的品牌还在为审核流程焦头烂额的时候,他们的彩电已经摆在京海南京路的橱窗里了,价格还定得比预期高一截,照样卖得火爆。
另一家日本公司,产品也不差,但就是没摸清华国市场的门道,愣是把一批录像机运到华国,结果卡在一些审核上没通过,堆在仓库里生灰,最后只能低价甩卖给本地的小商贩,最终亏得血本无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