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自实越想越气,气得双脚乱跳,大骂道:“这个负心的贼,把人害成这样!”愤怒之下,他从箱子里翻出一把解腕刀,在磨石上磨得锋利无比,对妻子说:“不杀了他,我这口气咽不下去!我拼上这条命,就算被官府抓去审问,也比现在这样憋屈强。明天一早,等他一出门,我非杀了他不可!”妻子劝他消消气,可元自实哪里忍得住,握着刀一直坐到天亮。雄鸡报晓,鼓声停歇,他径直朝缪千户家走去。
在这条巷子中间,有一座小庵,是元自实去缪家的必经之路。庵里有一位道士,道号轩辕翁,年近百岁,是个修行有道的人。平日里,元自实去缪家路过这里,总会进庵里歇脚,和轩辕翁聊上一会儿。一来二去,两人渐渐熟悉起来。
这天是正月初一,天刚蒙蒙亮,路上还没有行人。轩辕翁起床打开庵门,把一张桌子放在门口,点上两根蜡烛,朝着天空拜了四拜。接着,他把一卷经书摊在桌上,在中间燃起一炉香,然后对着门坐下,大声诵读起来。刚念了没几页,他看见天色微明中,一个人匆匆走过,仔细一看,原来是元自实。轩辕翁怕打断诵经,就没有叫住他。
轩辕翁修行多年,眼力清明,他看见元自实往前走时,后面跟着许多人。再定睛一看,哪里是人,分明是一群奇形怪状的鬼,数量多得数不清,正张牙舞爪地跟着元自实。只见这些鬼有的握着刀剑,有的拿着椎凿,披头散发,赤身露体,模样十分凶恶。轩辕翁心里一惊,停下诵经,忍不住喊了声:“怪哉!”他定了定神,又继续念起经来。
没过多久,元自实又走了回来,脚步明显慢了许多。轩辕翁因为刚才的诧异,默默地看着他走过,没敢出声。等元自实走过去后,他发现又有一百多人跟在后面。轩辕翁仔细打量,这些人数量和之前差不多,但打扮却大不一样,全是头戴金冠、身佩玉佩的模样,一个个神态从容,有的举着幢盖,有的拿着旌幡,面色和蔼,看起来十分安详。
轩辕翁惊讶地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年初一清早,就看到这样的景象,难道元自实已经死了?刚才看到的是他的阴魂,所以才不进庵门?跟着他的都是神鬼,可为什么去的时候跟着凶鬼,回来的时候又换成福神了?”他心里疑惑不解,诵完经后,急忙前往元自实家,想打听个究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轩辕翁走进元家,屋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动静。他咳嗽一声,喊道:“有人来拜访!”元自实从里面走出来,看到是轩辕翁在大年初一来拜年,连忙请他坐下。轩辕翁说了些新年吉利话,然后问元自实:“今天一大早,你急急忙忙去哪儿了?去的时候走得那么快,回来的时候却慢吞吞的,这是为什么?能跟我说说吗?”
元自实叹了口气,说:“我遇到件窝心的事,不好意思跟您说。”轩辕翁鼓励道:“但说无妨。”元自实便把缪千户当初赴任时向他借银,如今自己来讨钱,对方却百般推脱、企图赖账,以及除夕前哄骗说送钱米,最后却没兑现,导致自己一家人过年狼狈不堪的事,从头到尾说了一遍。
轩辕翁听后,也气愤地跺脚道:“这种恩将仇报的人,真是可恨!他一定会遭到报应的。你今天出门,是打算去找他理论吗?”元自实坦诚地说:“不瞒您说,昨晚我越想越气,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就把刀磨快了,打算天一亮就去他家门口,等他出来,一刀杀了他,以解心头之恨。可到了他家门口,我又仔细想了想,他虽然对不起我,但他还有老母亲和妻儿,我们两家以前也常有往来,他们是无辜的。要是我杀了缪千户,他的家人肯定也会流落他乡。想想我们一家人逃难时的苦日子,我实在不忍心让他家也落得这样的下场。所以,我忍住了这口气,慢慢走了回来。本来打算去给您拜年,还没来得及,您就先来了,真是失礼。”
轩辕翁听后,高兴地说:“我不是来拜年的,其实是因为一件怪事,特意来拜访你。听了你刚才说的这些,我要向你道贺!”元自实一头雾水,问:“我这倒霉透顶,有什么可贺的?”轩辕翁解释道:“你以后会有后福的,刚才发生的事,神明都看在眼里了。”元自实不解地问:“您怎么知道?”
轩辕翁便把早上看到的情形说了一遍:“你去的时候,我看见许多凶鬼跟着你;回来的时候,却换成了福神。我觉得很奇怪。现在听你这么一说,才明白一念成恶,凶鬼就会出现;一念向善,福神便会降临。就像影子跟着身体一样,丝毫不差。所以,哪怕是在无人的暗室里,或是一时冲动的时候,都千万不能产生一丝恶念,做损人害己的事!你既然已经生出善念,鬼神一定会默默保佑你,就别再发愁怨恨了。”
元自实苦笑着说:“多谢您安慰我,可我被那负心人骗得好惨,新年到了,家里没钱没粮,实在没法过了。我又没杀成他,真没脸面对妻子,还不如一死了之。”轩辕翁连忙劝阻:“别再说这种丧气话!我庵里还有些余粮,待会儿给你送过来,先应个急。千万不要再有轻生的念头!”元自实感激地说:“太感谢您了!”随后,轩辕翁便告辞离开了。
轩辕翁走后不久,果然有一位道士奉他的命令,送来一担米和一贯钱到元自实家中。元自实正处于困境之中,只好收下这份馈赠,并请道士代为转达对轩辕翁的谢意。道士离开后,元自实坐在家中辗转反侧,心中满是愁绪:“轩辕翁与我素不相识,尚且如此好心相助。可缪千户欠我的钱,却一毛不拔。本想着投奔他能有个依靠,如今希望落空,往后的日子该怎么过?我留着这条命又有何用!而且这口气实在难消,照轩辕翁所说,神鬼离我们如此之近,我在阳间不忍心杀他,不如一死了之,到阴间去告他,想必能讨个公道!”
主意打定,元自实没有告知妻子,独自来到三神山下的一个八角井边。他长叹一声,仰面向天哭诉道:“老天爷啊,我元自实被人赖了本钱,如今却要落得如此下场,可怜啊,可怜!”说完,便纵身一跃,跳进了井中。
元自实原以为会立刻被水淹没,一命呜呼。可谁知这井中十分怪异,他双脚竟然稳稳地踩在地上,身上没有沾到一滴水。他伸手摸索,发现两边都是陡峭的石壁,中间仅有一条狭窄的小路,刚好够一人通过。元自实双手撑着石壁,在黑暗中沿着小路向前摸索。走了几百步后,忽然看到一丝光亮透进来,他急忙朝着光亮处奔去。不一会儿,石壁到了尽头,前方是一个狭小的石洞出口。走出洞口,眼前豁然开朗,阳光明媚,竟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他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看到一座宏伟的宫殿,宫殿外的门上牌匾上写着四个大字——“三山福地”。元自实怀着敬畏之心瞻仰了一番,才小心翼翼地迈步走进宫殿。只见古旧的大殿中香烟消散,长长的走廊寂静无声。他环顾四周,不见一个人影,唯有远处传来一声钟磬之音,仿佛从云端飘来。这里显然是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若不是有缘之人,根本无法来到此处。
元自实站了一会儿,始终不见有人出现。此时的他又饥又渴,双腿酸痛,实在走不动了。看到面前有一个干净的石坛,便疲惫地倒在石坛旁休息。就在这时,宫殿里走出一个道士,他走到元自实面前,微笑着问道:“翰林,你已经尝够了客居他乡的滋味了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元自实大吃一惊,说道:“客居的滋味,我已经受够了苦楚,可您为何叫我翰林?这不是差得太远了吗!”道士说:“你不记得在兴庆殿起草诏书的事了?”元自实更加疑惑,苦笑道:“这就更荒谬了!我不过是山东的一介草民,出身低微,活了四十年,大字不识一个,连京城都没去过,哪知道什么兴庆殿,更别提起草诏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