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 > 岐黄手记 > 第351章 手稿定稿·祖父的题字(第2页)

第351章 手稿定稿·祖父的题字(第2页)

“求出版社原样印!这才是中医该有的样子——不是故弄玄虚的水墨画,是有根有底的实在劲儿!”

出版社的编辑正好拎着公文包进来,刚进门就被这阵仗惊住了。他翻到手稿的附录,“中西医指标对应表”后面,苏怀瑾贴了张便签:“附《黄帝内经》《伤寒论》相关原文索引,方便读者溯源”;每个病例末尾都标着“随访记录”(如“老顾半年后可自主进食,体重增加3kg”),连用药剂量都加了批注(“体型偏瘦者减1/3用量,避免过补”)。

“这才是能落地的书。”编辑摸着纸页上祖父题字的拓印版(苏怀瑾昨天特意拓了份备用),语气里带着惊叹,“不是飘在天上的理论,是能照着抓药、按着调理的指南。美编刚发消息说,想把药材标本拍得像你们药圃里的一样——带着晨露的鲜活,又有晒干的扎实。”

苏怀瑾看着晨光里“守正创新”四个字,忽然觉得这沓手稿不只是50个病例的集合。第一页夹着的当归叶标本,是去年在甘肃当归田捡的,叶缘还留着老杨说的“道地当归才有的锯齿”;“痰湿体质”章里的陈皮,是祖父去年晒的,现在还能闻到陈香;陆则衍补的那些数据表格,边角有他熬夜时不小心沾的咖啡渍——这些细碎的痕迹,把铜药碾的传承、两人并肩的日子、患者康复的脚印,都串成了有温度的线。

祖父忽然起身,拄着拐杖走到墙角的铜药碾旁。他舀了把新收的当归,倒进碾槽,铜碾轮压过药材的“咕噜”声漫开来。“你看,”他推着碾轮转头对苏怀瑾笑,“碾当归得先慢后快——慢了碾不细,快了碎渣子飞;写书也一样,守着老理儿是慢,学着新法子是快,得匀着劲儿来。”

苏怀瑾看着药碾里渐渐细碎的当归粉,忽然懂了——祖父题的“守正创新”,从来不是让“守正”和“创新”站成对立面,是像碾药一样,让老规矩和新办法在时光里慢慢磨合,最后碾出能治病、能传下去的“真东西”。就像这手稿里的每个病例,既有《伤寒论》的根,也有监测数据的实,更有普通人能看懂的实在话。

赵小胖举着手机追过来,镜头对着铜药碾里的当归粉,又扫过书桌前的题字:“网友说这是‘最有烟火气的定稿现场’——有药香,有墨香,还有爷爷的老智慧。”弹幕里有人刷:“这书肯定能火,因为它不是从实验室里编出来的,是从药圃里、诊室里、铜药碾里长出来的。”

苏怀瑾把祖父的题字小心地夹进手稿首页,晨光正好落在“传承”二字上,墨色仿佛活了过来。她知道,这沓纸从今天起,就不只是手稿了——它是铜药碾转了三百年的新故事,是她和陆则衍并肩走过的路,更是无数个“想把日子过好”的人,能握在手里的实在希望。

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岐黄手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