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40章 张居正入阁辅政(第1页)

第40章 张居正入阁辅政(第1页)

隆庆元年(1567年)的一个清晨,紫禁城的内阁值房里已经亮起了灯火。一个身着绯色官袍的中年官员正伏案批阅奏折,此人便是刚入阁不久的张居正,时年四十三岁。

张居正的仕途,升迁并不快,但步步扎实。他是湖北江陵人,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三岁中进士,少年时的名声就传遍湖广。主考官徐阶见他文章锋芒毕露,曾私下告诫:“年轻人有锐气是好,但官场如棋局,需懂藏锋。”张居正把这话刻在心里,入翰林院后,他没像其他新科进士那样忙着吟诗作赋、结交权贵,而是埋首于《大明会典》和历代奏疏中,琢磨“如何让国家变强”。

嘉靖朝的官场,被严嵩父子搅得乌烟瘴气。张居正当时只是个翰林院编修,人微言轻,却看得通透。他写了篇《论时政疏》,指出朝廷存在“宗室骄横、吏治败坏、边备废弛”等五大弊端,可奏折递上去,如石沉大海——嘉靖帝正忙着炼丹,哪有心思看这些“烦心事”。张居正并不气馁,他知道,时机未到。

此后几年,他借口养病,回到江陵老家。在乡下的三年里,他走遍湖广的田间地头,看到百姓因赋税繁重而卖儿鬻女,看到驿站官吏敲诈过往行商,看到河工因克扣工钱而怠工。这些见闻,被他记在《荆州府志》的批注里,字里行间全是“心疼”与“焦虑”。有次路过一座破败的驿站,他对随从说:“朝廷的政令,到了地方就变了味,这比外敌入侵更可怕。”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嵩倒台,徐阶出任内阁首辅。张居正被召回北京,升任国子监司业(太学的副长官)。他知道徐阶是务实之人,便经常向徐阶请教政务,还帮他草拟了几份整顿吏治的奏折,言辞恳切,措施具体,让徐阶暗暗赞叹:“此子有王佐之才。”

当时内阁里还有个厉害角色——高拱。高拱是隆庆帝做裕王时的老师,性格刚直,脾气火爆,看不起“只会掉书袋”的文官。张居正却能和他处得来,两人经常在值房里争论政务,从边防谈到水利,有时吵得面红耳赤,吵完却坐在一起喝茶。高拱曾对人说:“张太岳(张居正字太岳)这小子,嘴皮子厉害,脑子更厉害,是个能干事的。”

这种“藏锋守拙”的智慧,让张居正在嘉靖末年的官场站稳了脚跟。他不像海瑞那样硬碰硬,也不像严嵩那样搞阴谋,只是默默积累人脉,观察局势,等待属于自己的时机。就像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的:“天下之事,非急功近利可成,需如匠人琢玉,慢慢来。”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嘉靖帝驾崩,隆庆帝朱载坖(jì)继位。这位新皇帝性格温和,甚至有些懦弱,不像他父亲那样专断,却也因此给了大臣们施展的空间。徐阶作为首辅,主持了嘉靖帝的丧礼和隆庆帝的登基大典,还平反了嘉靖朝的冤假错案,释放了海瑞,一时间威望极高。

但徐阶知道,自己年事已高(时年六十四岁),需要找个得力的助手。他想到了张居正——此人既有才华,又懂变通,更重要的是,他和高拱关系不错,而高拱是皇帝的潜邸旧臣,说话有分量。于是,在隆庆元年(1567年)二月,徐阶力排众议,推荐张居正入阁,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接到任命时,张居正正在吏部核查官员档案。下属跑来报喜,他却只是淡淡一笑:“入阁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当天晚上,他没设宴庆祝,而是把自己关在书房,重新翻看那篇多年前写的《论时政疏》,在上面补了一句:“今日再看,弊端依旧,当力行改革。”

初入内阁,张居正很清楚自己的定位——“辅佐而非主导”。徐阶提出“减轻赋税”,他就主动去户部核算钱粮,拿出具体的减免方案;高拱主张“加强边防”,他就去兵部查阅边军名册,建议“选良将、练精兵”。有次讨论是否开放海禁,大臣们吵成一团,有人说“海禁不可开,防倭寇”,有人说“海禁当开,通贸易”。张居正站起来说:“开海禁不是放任不管,可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收税以充军饷,同时严查走私,这样既利民生,又固海防。”这话既照顾了保守派的担忧,又支持了改革派的主张,徐阶和高拱都点头称是。

隆庆朝的内阁,堪称“黄金组合”——徐阶掌舵,高拱主兵,张居正主财,三人虽偶有分歧,却都以国事为重。有次高拱因为提拔自己的门生,被言官弹劾“结党营私”,气得要辞职。张居正跑去劝他:“言官弹劾是职责所在,您若因此辞职,反倒显得心虚。不如主动请皇帝核查,清者自清。”高拱听了他的话,果然化解了危机。事后高拱拍着张居正的肩膀说:“太岳,还是你脑子活。”

这段时间,张居正最亮眼的表现,是在边防事务上。当时蒙古俺答部经常入侵,边军屡战屡败。张居正分析后发现,边军最大的问题是“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将领频繁调动,士兵毫无斗志。他向隆庆帝建议:“让熟悉边防的将领长期驻守,如谭纶、戚继光、李成梁等人,给他们自主权,允许他们就地募兵练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隆庆四年(1570年),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因家庭矛盾,跑来投降明朝。消息传到北京,大臣们炸开了锅,有人说“杀了他,震慑俺答”,有人说“送回去,别惹麻烦”。张居正力排众议:“这是安抚俺答的好机会。不如善待把汉那吉,再派人去跟俺答谈判,让他交出汉奸赵全等,我们就送回他孙子,还可以封他为王,互通贸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