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40章 张居正入阁辅政(第2页)

第40章 张居正入阁辅政(第2页)

这个建议风险极大,一旦俺答不接受,就会引发更大的战争。高拱一开始也反对,张居正跟他彻夜长谈:“打仗劳民伤财,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何不试?”高拱被说动了,两人一起说服了隆庆帝。果然,俺答见孙子受到优待,又贪图贸易之利,同意了明朝的条件,还表示“永不犯边”。这便是历史上的“俺答封贡”,从此明朝北方边境安宁了几十年。

张居正的智慧,不在朝堂上的高声争辩,而在处理具体事务的“认真”里。他不像有些大臣那样“只画大饼”,而是凡事都要“落地生根”。

有次巡查太仓(国库),他发现仓库里的粮食大多发霉变质,账面上写着“存粮百万石”,实际能吃的不足三成。管仓库的太监解释:“粮食多了,难免发霉。”张居正没发火,只是让人把各仓的粮管员叫来,问他们:“你们自己家的粮食会让它发霉吗?”然后下令:“按地域远近调粮,近处的先吃,远处的通风晾晒,每月上报损耗,超过三成者治罪。”三个月后,太仓的存粮损耗降到了不足一成。

他还特别重视人才,主张“不拘一格降人才”。戚继光在东南抗倭有功,却因为不懂钻营,一直没被重用。张居正知道后,亲自向隆庆帝举荐:“戚继光练兵有方,可任蓟镇总兵,镇守北京门户。”有人反对:“戚继光只是个武将,怎能担此重任?”张居正说:“能不能担责,看能力,不看出身。”果然,戚继光到蓟镇后,修长城,练边军,蒙古人再也不敢轻易南下。

但张居正也并非完人。他深知官场险恶,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也会用些“手段”。有个叫刘台的御史,总弹劾他“专权”,张居正没直接报复,只是在刘台考核时,给了个“不称职”,把他调到地方当知县。有人说他“心胸狭隘”,他却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若事事讲宽容,改革寸步难行。我不是要整人,是要让想干事的人能干事。”

隆庆五年(1571年),高拱成为首辅,张居正任次辅。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高拱性格急躁,想“大刀阔斧”,张居正主张“循序渐进”。有次讨论是否废除“一条鞭法”(嘉靖朝开始试行的赋税制度),高拱说“此法扰民,当废”,张居正说“此法虽有不足,却能防止官吏盘剥,当改不当废”。两人争执不下,最后隆庆帝拍板:“按张居正说的办,先改后行。”这让高拱心里很不舒服,私下对人说:“太岳这是要抢我的权。”

但即便如此,两人在大是大非上仍能保持一致。隆庆六年(1572年),隆庆帝病重,召高拱、张居正等入内殿托孤。看着病榻上奄奄一息的皇帝,听着“辅佐幼主”的嘱托,两人对视一眼,之前的不快烟消云散,一起跪下磕头:“臣等必不负陛下所托。”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隆庆帝驾崩,十岁的万历帝朱翊钧继位。临终前,他任命高拱、张居正、高仪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此时的张居正,心里清楚: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高拱虽为首辅,却因性格刚愎,得罪了太监冯保(万历帝的“大伴”),而冯保与张居正关系密切。一场围绕“谁主导朝政”的官斗,已拉开序幕。

但张居正并没有急于出手,他像一个耐心的猎手,等待最佳时机。他依旧每天准时到内阁,处理政务,批改奏折,。有次儿子张嗣修问他:“父亲,您现在是次辅,将来能当首辅吗?”张居正摸着儿子的头说:“当不当首辅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做成事。若能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就算当次辅,也无所谓。”

隆庆朝虽然只有短短六年,却像一道桥梁,连接了嘉靖的腐朽与万历的革新。而张居正,便是这道桥梁上最重要的“承重柱”。他在这六年里积累的经验、人脉和威望,都为后来的“万历新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终于走到了舞台中央。但回望隆庆朝的岁月,我们会发现:所有的“锋芒毕露”,都始于“潜龙在渊”的隐忍;所有的“力挽狂澜”,都源于“脚踏实地”的积累。张居正用六年的内阁生涯证明:真正的政治家,不仅要有改变世界的野心,更要有改变世界的耐心。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