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79章 郑成功厦门抗清(第1页)

第79章 郑成功厦门抗清(第1页)

顺治十二年(1655年)深秋,厦门鼓浪屿,郑成功站在日光岩上,望着港湾里正在检修的战船,手里的望远镜(当时称“千里镜”)镜片映出他棱角分明的脸。三天前,清廷派来了新的招降使,带着“靖海将军”的印信和一箱黄金,条件是“剃发登岸,永镇泉州”。

“黄金留着给清使当棺材本吧。”郑成功把望远镜往腰间一挂,转身对身后的陈永华(就是《鹿鼎记》里陈近南的原型)说,“通知各营,明日卯时(早晨五点至七点)操练,用新造的‘龙熕(gōng,重型火炮)’试射,让对面的清军听听动静。”

此时的厦门,早已不是普通的海岛。自从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从族叔郑彩手里夺回这座岛屿,这里就成了南明在东南沿海的最后堡垒。港湾里停泊着三百多艘战船,最大的“中军船”能载三百士兵,甲板上的大炮能打到十里外;岸上的演武场里,士兵们正在练习“铁人阵”——这些头戴铁盔、身披铁甲的精锐,能顶着箭雨冲锋,是郑成功的杀手锏。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叱咤风云的“国姓爷”,心里有多纠结。他的父亲郑芝龙是明末最大的海盗集团头目,后来降清被软禁;母亲田川松是日本人,在泉州城破时自杀身亡。崇祯赐他“朱”姓(故称“国姓爷”),隆武帝封他“忠孝伯”,可他既不能“忠”于降清的父亲,又没能“孝”于殉难的母亲。每次站在母亲的衣冠冢前,他都会摸着腰间的佩剑自语:“娘,儿子一定把鞑子赶出中原。”

顺治十三年(1656年)正月,清军的“围剿”来了。靖南王耿继茂和福建总督李率泰率领两万水陆大军,声称“踏平厦门”。清军的战船黑压压地从泉州湾杀来,打头的是几十艘装着“大将军炮”的巨舰。

郑成功站在旗舰“金龙船”的指挥台上,手里的令旗一挥:“放漂!”只见港湾里突然浮起无数捆干柴,上面浇了桐油,被火点燃后,顺着潮水往清军船队漂去。清军的战船挤在一起,躲闪不及,顿时燃成一片火海,惨叫声和爆炸声混在一起,连海风都带着焦糊味。

“第一队,出击!”郑成功的令旗指向清军左翼。几十艘小型“快船”像箭一样冲了出去,这些船只有丈余长,却跑得飞快,船上的士兵顶着盾牌,靠近清军战船就往上面扔火罐、射火箭。有艘快船甚至直接撞上清军的指挥舰,士兵们跳上去砍断了桅杆,吓得耿继茂换乘小船才保住性命。

这场海战从清晨打到黄昏,清军损失了七十多艘战船,死伤过半,只能狼狈退回泉州。郑成功站在甲板上,望着夕阳下的海面,却没有丝毫笑意——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清廷不会善罢甘休,而厦门的粮食和弹药,已经不多了。

为了支撑抗清,郑成功把厦门变成了“海上贸易站”。他派船队去日本、暹罗(今泰国)、越南做生意,用瓷器、丝绸换回硫磺、铁器和粮食。鼓浪屿的码头每天都停满了各国商船,有戴斗笠的日本商人,有缠头巾的波斯商人,甚至还有金发碧眼的荷兰人——这些人一边跟郑成功做生意,一边偷偷向清廷通报消息,郑成功心里清楚,却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能换到货,让他们说去。”

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廷颁布“迁海令”,规定“寸板不许下海”,沿海百姓全部内迁三十里,敢有留在海边的,格杀勿论。这招釜底抽薪差点断了郑成功的活路——渔民被赶走,没人提供鱼获;商人不敢来,贸易中断;连岛上的水井都开始干涸,因为海水倒灌了。

有天夜里,陈永华来报:“国姓爷,城西的百姓快断粮了,有老人开始吃观音土。”郑成功沉默了半天,让人打开粮仓,把最后储备的大米分了出去。他对陈永华说:“百姓跟着我受苦了,咱们不能让他们寒心。”第二天,他亲自带着士兵去挖井,手上磨出了血泡,百姓们见了,纷纷拿着工具来帮忙,连孩子都提着水桶跑来跑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