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后,林乔与"隆昌号"达成了协议——林家每周提供一百双草鞋、二十张席子,隆昌号以略低于市价的价格统一收购。虽然单价低了,但省去了零售的时间和精力,总体收入反而增加了。
消息传回窑场,族人们欢呼雀跃。这意味着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不再是朝不保夕的流民了。
当晚,林乔坐在窑洞口,望着满天星斗,小树靠在他怀里已经睡着了。妹妹林萱轻手轻脚地走过来,递给他一碗热汤。
"哥,喝点汤吧。你这些天累坏了。"
林乔接过碗,热气模糊了他的视线。他突然想起小时候,妹妹也是这样,在他读书到深夜时悄悄送来点心。
"萱儿,还记得咱家后院那棵枣树吗?"他突然问。
林萱眼睛一亮,"当然记得!每年秋天,枣子结得把树枝都压弯了。娘总说我们是'偷枣的小老鼠'。"
"等咱们安定下来,我也要种一棵枣树。"林乔轻声说,"让小树也有个能记住的家乡。"
林萱的眼圈红了,她伸手摸了摸熟睡的小侄子的脸,"会的,哥。一定会的。"
就在两人沉默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王大山气喘吁吁地跑来,"乔哥儿!不好了!赵大锤跟当地人打起来了!"
林乔猛地站起身,把小树交给妹妹,"怎么回事?"
"赵大锤去江边割芦苇,被几个渔夫拦住了,说芦苇是他们的,不让割...说着说着就打起来了!"
林乔心头一紧——这种冲突若处理不好,可能让整个族群陷入危险。他立刻跟着王大山向江边跑去,心中飞速盘算着对策。
当林乔赶到江边时,只见赵大锤和三个林家青年被十几个手持鱼叉的渔夫围在中间。赵大锤额头流血,但仍怒目圆睁,毫不退让。
"怎么回事?"林乔快步插入双方之间。
"林乔!这些混账说芦苇是他们的,不准我们割!"赵大锤愤怒地说。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渔夫站出来,"年轻人,江边的芦苇是我们渔村世代用来编渔具的。你们一声不吭就大片割走,我们还怎么活?"
林乔顿时明白了问题所在——他们只顾自己的需要,却忽略了当地人的利益。这可不是长久之计。
他上前一步,向老渔夫深深鞠了一躬,"老丈,是我们考虑不周,冒犯了。不知可否请教,这芦苇何时割取最合适?哪些区域是贵村专用的?"
老渔夫见他态度诚恳,神色稍霁,"芦苇要秋后割才最韧,现在割的太嫩,编的东西不耐用。至于地方..."他指了指远处一片区域,"那边是我们编渔网用的,你们要割,得往上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