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 > 医武江湖 > 第475章 茯苓四逆汤(第1页)

第475章 茯苓四逆汤(第1页)

第四百七十五章

第二天早晨简单洗漱后,我去了一家药店给杨雪的母亲抓药,我给杨雪的母亲开的处方如下:

茯苓、人参、生附、干姜、炙甘草。

熟悉《伤寒》的朋友已经看出了,此方是“茯苓四逆汤方”。

好了,现在我写一下这处方,此方在《伤寒》中的条辨和解释我就不写了,现在市面上各派的很多中医大家都在解释相关条辨,查资料即可。

以下我写的内容是在我师父教导的基础上,我经过多年研究总结出来的,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仅供大家娱乐,不能做中医权威知识,切记切记。

“茯苓四逆汤”是在“四逆汤”的基础上加了茯苓和人参这两味药。

茯苓和人参这两味药根据中药材“象形说”分析,可以说是“对药”。茯苓起于阳而入于阴,人参起于阴而入于阳。茯苓是秉天之阳气所生,入地成阴。而人参则是秉地之阴气所生,破土为阳。

我一直在说“人身跟天地是一致的”,这是我所学的中医知识中最核心的理论。我们根据这一理论,将人参和茯苓这两味药套进去分析。

茯苓是秉天之阳气所生,入地成阴,根据“人身跟天地是一致的”这一理论,可以解释为茯苓秉肺之阳气所生,入肾成阴。这一说法可以衍生为天上的水(云)凝结成雨下到地面。

茯苓的色白入肺,又能祛湿。有读者会提出异议,既然茯苓入肺金生肾水,表面看是“生水”之药,又如何能行“祛湿”功效呢?

这点很好解释,茯苓入肺金生肾水,生的这个“水”是从天上来的,可以解释为“雨水”,从天上来的雨水由于秉天之阳气,到地面后干的很快(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详细观察一下雨水)。

同时“下雨”之后随之的是“天晴”,因为雨过天晴嘛,我们脾土什么时候最湿啊?是天上阴云不散,同时地上生水的情况下是最湿的,因为阳光受阴云阻挡而不能照射到地面上,地面的水无法蒸发到天上,天地不得相交,所以是最湿。

天上的阴云成雨下到地面上后,阴云消散,阳光直射地面,才有后面的蒸发水汽。所以茯苓渗湿的功效来源于“将天之阴云凝结成雨下到地面,散天之阴云让阳光直射地面,呈天地相交之势”。

我们在健脾祛湿时,常用的药是茯苓和白术,貌似茯苓和白术是健脾祛湿的“一体药”,其实归根到底是因为单纯用茯苓是无法祛湿的,茯苓的作用是让天地相交,生新水,而白术的作用则是“干燥剂”。天地不交祛不了脾土之湿,没有“干燥剂”祛湿能力又不强,所以茯苓和白术常用在一起。

在《伤寒》中,用茯苓做君药的处方所对应的病证不管写的多复杂,其实就是离不了两个字“不通”,这个“不通”可以说是水的停滞,“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下悸”“头眩”等等,看似形容词很多,其实归根到底就是因为“天地不交导致水的停滞”,用茯苓正好能解“天地不交”。

用茯苓做君药时,还有一个词是常常出现的,这个词就是“烦躁”,所以有些中医师说“茯苓能去烦躁”,这种解释完全是正确的,为何茯苓能去“烦躁”啊?因为天地不交就会生烦躁,不管是现实生活中,还是人身内部,皆是如此。

就像生活中如果天空整日阴云绵绵,人不由自主的就会出现烦躁的心理状况,这是因为天地之气与人体之气是相同的,待到雨过天晴时,人就会感到豁然开朗,烦躁顿时烟消云散。

人身体内部出现烦躁也是由于水的停滞,“需要水”的地方没有水,“不需要”水的地方却一片积水,内部郁气滋生,所以就会出现“烦躁”的证象。

解释完“茯苓”,我再说“人参”(人参在前文中我已经写过,这里就不过多解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