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能值多少钱?"他小心翼翼地问。
夏澜接过花瓶,惊叹道:"太美了!这至少值两百!"
杨大爷的手微微发抖:"我屋里...还有几个..."
就这样,竹编工坊正式挂牌成立。夏澜申请了非遗传承人补助,又争取到县里的小微企业扶持资金,买来成套的工具和优质竹材。杨大爷渐渐从指导变成了主力创作者,他的作品在县里展销会上引起轰动,甚至有位市里的收藏家专程来村里订购。
与此同时,夏澜组织村里的年轻人成立了"文化挖掘小分队"。他们走访村中老人,记录下几十个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测量古桥、古井,整理出村子的历史脉络;还从各家各户搜集老物件——褪色的绣品、磨损的农具、泛黄的家谱...
最让夏澜惊喜的是,在走访中她发现村里还藏着不少能人:会唱山歌的刘奶奶、能做糖画的王大伯、精通草药的李婶...这些都被她一一记录下来,成为乡村旅游的宝贵资源。
一个雨天的下午,夏澜召集村干部开会,墙上挂着新绘制的"村子文化地图"。
"各位,我建议把废弃的周氏祠堂改造成乡村文化展览馆。"夏澜指着图纸说,"一楼做历史文化展区,二楼设非遗体验区,院子可以搞民俗表演。"
村委会主任陈大山挠挠头:"祠堂破成那样,修起来得花不少钱吧?"
"钱不是问题。"夏澜翻开笔记本,"县文旅局有传统建筑修缮专项资金,我已经做了方案,大约需要二十万。"
老支书吐了口烟圈:"钱是有了,展品呢?总不能光摆几张照片吧?"
夏澜笑了:"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件事——向村民征集老物件。谁家有老家具、老工具、老照片,都可以借给展馆,村里给适当补偿。"
会议室里议论纷纷。有人担心没人愿意借,有人说老物件早当柴火烧了,还有的觉得城里人不会对这些乡下破烂感兴趣。
"这样吧,"夏澜合上笔记本,"我们先试试征集,看看反响。明天广播通知,我在村委会等着收东西。"
第二天一早,夏澜在村委会门口摆了一张桌子,心里忐忑不安。第一个小时过去了,除了几个看热闹的孩子,没人来。正当她有些灰心时,远处传来"吱呀吱呀"的声音。
杨大爷推着一辆独轮车缓缓走来,车上堆着大大小小的竹编制品——有鱼篓、食盒、针线筐,甚至还有一顶精致的竹斗笠。
"这些...放展馆里吧。"老人有些不好意思,"都是年轻时做的,放着也是落灰。"
夏澜眼眶一热,连忙上前接过:"太谢谢您了,杨大爷!这些绝对是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