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澜眼眶一热,连忙上前接过:"太谢谢您了,杨大爷!这些绝对是镇馆之宝!"
仿佛打开了闸门,接下来不断有村民送来各种物件:刘奶奶捐出了母亲留下的绣花嫁衣;王大伯贡献了一套祖传的木匠工具;连五保户李爷爷都颤巍巍地捧来一个铜烟袋,说是他父亲留下的...
最让夏澜意外的是老支书。傍晚时分,他带着两个壮劳力,扛着一张雕花木床来了。
"我爷爷那辈的婚床,"老支书擦了把汗,"一直堆在仓房里,擦擦还能看。"
夏澜抚摸着精美的雕花,百感交集:"赵叔,这...太珍贵了。"
"嗨,放着也是虫蛀。"老支书摆摆手,却掩饰不住眼中的不舍,"能让城里人看看咱老手艺也好。"
就这样,展品越聚越多。夏澜请来县博物馆的专家帮忙分类整理,又招募了几个返乡大学生做解说员培训。祠堂的修缮工程也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工地上每天都有村民自发来帮忙。
一个月后,周氏祠堂焕然一新。青砖灰瓦修旧如旧,内部却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展陈设计。一进门是"村落溯源"展区,沙盘模型展示了村庄几百年来的变迁;"农耕记忆"区陈列着各式农具和生活用品;"非遗传承"区则重点展示竹编、刺绣等手工艺;最吸引人的是"民间故事"互动区,游客可以戴上耳机听方言讲述的传说故事。
开馆当天,村里像过年一样热闹。县里来了领导剪彩,周边村子也有人来参观。杨大爷坐在非遗区的展示台前现场编织,被一群孩子团团围住;老支书自告奋勇当起讲解员,把状元桥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刘奶奶甚至在院子里唱起了山歌,引来阵阵掌声。
夏澜站在角落,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忽然,她注意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杨大爷的小孙女,一个十岁左右的女孩,正躲在爷爷身后,有模有样地学着编竹条。老人偶尔回头指点,眼中满是慈爱。
这一刻,夏澜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文化传承的种子已经播下,终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傍晚闭馆后,夏澜独自在展馆里整理物品。老支书悄悄走进来,手里捧着一个木匣子。
"夏书记,"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是我太爷爷留下的《赵氏族谱》,里面记了不少村里旧事...放展馆里吧,让后人知道根从哪来。"
夏澜郑重地接过,翻开泛黄的纸页,只见扉页上工整地写着:"饮水思源,落叶归根。"
她抬头看向老支书,两人相视一笑,无需多言。在这个瞬间,夏澜深深感到,自己不再只是这个村子的过客,而是成为了它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
喜欢傻女逆袭:兵哥宠爆空间妻请大家收藏:()傻女逆袭:兵哥宠爆空间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