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刘也赞叹道:"这香气层次,至少是特级。"
"这是我爸的珍藏。"夏澜微笑道,"说来有趣,这茶既不是完全传统方法做的,也不是纯新技术。它是农科院专家和西湖老茶农合作研发的'改良传统'工艺。"
张德福若有所思地看着杯中茶叶。小刘趁机说:"张叔,我昨晚查了资料,您知道吗?青山村的老茶树品种其实非常珍贵,是罕见的本地群体种,只是这些年管理不当,品质退化了。"
"真的?"张德福眼睛一亮,"我就说嘛,我们青山茶祖上可是贡品!"
"所以我在想,"小刘继续说,"与其全部换新品种,不如先抢救这些老茶树。科学修剪、合理施肥,再结合现代加工技术..."
夏澜看着两人越聊越投机,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技术交流最难的不是知识传递,而是打破心理壁垒。一杯好茶,往往是最好的破冰船。
接下来的日子,茶园试验进展顺利。张德福带着小刘走访村里的老茶园,辨认优质老茶树;小刘则教会张德福使用简单的检测仪器,科学判断茶叶采摘最佳时机。
两周后,周教授带着更多专家再次来到青山村。这次不仅有茶叶专家,还有农产品电商、乡村旅游规划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夏澜借机组织了"青山村产业发展技术交流会",全村五十多位村民参加了活动。
交流会现场热闹非凡。茶叶组的讨论最激烈,张德福和小刘的试验田成果引起广泛关注;电商组的李婶现学现卖,当场开起了直播卖茶;旅游规划组则围绕茶园体验项目献计献策...
"夏书记,你们村很有潜力啊!"一位做农产品品牌的专家赞叹道,"这茶叶品质,稍加包装和推广,价格能翻几番。"
夏澜笑着点头:"所以我们更需要专业指导。不知道各位专家能否定期来村里指导?或者我们派村民去省里学习?"
周教授当场拍板:"我们可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农科院在你们村设个技术服务站如何?小刘可以常驻,其他专家轮流来。"
"太好了!"夏澜喜出望外,"我们村委会可以提供场地和基本设施。"
交流会结束后,村里迅速成立了"新技术推广小组",由张德福任组长,小刘为技术指导,成员包括十位年轻人和五位经验丰富的老农。他们负责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并在全村推广。
一个月后的早晨,夏澜正在村委会开会,张德福兴冲冲地闯了进来,手里捧着一包新茶。
"夏书记,快尝尝!"他激动得声音发颤,"试验田的头茬春茶,按新老结合的方法做的!"
夏澜接过茶叶,只见条索紧结,色泽翠绿,白毫显露。热水冲泡后,汤色清亮,香气扑鼻。她小心地抿了一口,顿觉满口生津,回甘悠长。
"这...这真是我们村的茶?"她不敢相信地问。
张德福得意地点头:"小刘说,理化指标接近特级龙井!那些专家知道怎么种,我们知道怎么做,合起来就出好东西了!"
正说着,小刘也跑了进来,脸上写满兴奋:"夏书记,省里的检测报告出来了!我们的茶硒含量是普通茶叶的三倍,可以打'富硒茶'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