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游客中心的玻璃幕墙洒进来,夏澜站在新安装的电子评价终端前,眉头微蹙。屏幕上显示着昨日游客的评价汇总,满意度曲线在过去两周出现了小幅下滑。她点开详情,几条醒目的差评映入眼帘:
"带孩子来体验农事活动,结果只是象征性地挖了几下土,孩子很失望。"
"村里的历史文化很丰富,但除了走马观花,没有深入了解的途径。"
"晚上六点后所有活动结束,只能在民宿刷手机。"
夏澜从包里掏出笔记本,将这些反馈一一记下。自从国际技术交流会成功举办后,青山村的知名度大幅提升,游客结构也更加多元化。但显然,现有的旅游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变化中的需求。
"夏书记,这是纸质版的意见簿汇总。"小张抱着一摞五颜六色的本子走进来,放在桌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夏澜随手翻开最上面的一本——民宿床头柜放置的意见簿。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游客留言,有的字迹工整,有的龙飞凤舞,还有小朋友画的简笔画。
"我们收集反馈的渠道太被动了,"夏澜轻声说,"需要更主动、更系统的方法。"
三天后,青山村的各个角落出现了十几面造型别致的"心声墙"。彩色的便利贴和笔挂在墙上,游客可以随时写下建议。同时,主要景点和餐厅都安装了电子评价终端,扫码即可快速评分和留言。夏澜还设计了简短的离村问卷,游客在离开前可以勾选体验过的项目和满意度。
反馈如潮水般涌来。夏澜组织团队将数据分类整理:家庭游客最关注亲子互动项目的深度;文化爱好者希望了解更多历史民俗;年轻游客则期待丰富的夜间活动。
"我们的产品需要系统性优化,"夏澜在项目讨论会上指着数据图表说,"不是小修小补,而是根据游客画像进行针对性升级。"
亲子产品是第一个升级对象。原先简单的农事体验被扩展为完整的"小小农夫"课程体系。夏澜在村东头划出一片阳光充足的田地,分成若干小块,每块都插着可爱的标识牌。
"从播种到收获,孩子们可以全程参与,"夏澜向村民们解释新方案,"他们认领专属菜地,每次来都能看到作物的生长变化。"
王婶的孙女小芳提出了关键建议:"夏阿姨,城里孩子不认识农具,我们可以设计可爱的卡通标签,比如叫'松松铲'、'浇水宝宝'。"
夏澜眼前一亮,立即采纳了这个主意。她还联系了县农科所的专家,设计了适合儿童参与的简化版种植流程,作物选择了生长周期短的品种,确保游客短期停留也能看到成果。
产品上线第一天,十个家庭报名体验。夏澜亲自到场观察。孩子们戴着特制的小草帽,兴高采烈地在自己的"领地"里忙碌。最让她触动的是一个约莫六七岁的小男孩,他小心翼翼地把种子放进土里,轻声说:"你要好好长大哦。"
孩子的母亲眼眶泛红:"我从来没见他这么认真对待一件事。"
文化体验的升级则更加复杂。夏澜召集村中几位长者开了三次座谈会,挖掘深藏的记忆。八十岁的李大爷记得年轻时使用的各种农具;张奶奶能完整唱出几十年前的山歌;就连寡言少语的刘木匠,也在酒后半醉地讲述起年轻时听过的狐仙故事。
"这些才是我们村真正的宝藏,"夏澜感动地说,"不能让它随着老一辈离去而消失。"
她设计了一条"古村探秘"路线:在保留完好的老屋区复原传统农耕场景,游客可以尝试使用老式农具;在村口的古槐树下设置"故事角",长者们轮流讲述民间传说;张奶奶的山歌则被录制成背景音乐,在特定点位播放。
最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外来游客,也唤起了本村年轻人的兴趣。周末的"故事角"常常围坐着两代人——游客和本村青年,一起聆听老人们讲述那些快要消失的往事。